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点摘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根本的指导原则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一文中指出,经济学说当前最缺乏的是什么?在我看来是缺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指导。经济学当然有自己的特有范  相似文献   
2.
《管子》混先秦诸子典籍中颇有份量的一部。郭沫若先生认为“《管子》书乃战国秦汉时代文字之总汇,其中多有关哲学史、经济学说史之资料。道家之言、儒家者言、法家者言、名家者言、阴阳家者言、农家者言、轻重家者言,杂盛于一篮……”张岱年先生则更为直接地指出:“《管子》基本上是一部综合性的系统性的著作,具有自己的中心观点。这中心观点就是法教统一,或者说兼重法教。”迄今为止,“管子学”已经遍及哲学、经济、政治、法学、教育、军事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近期由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乐爱国先生的《管子的科技思想》是从科技思想的角度对《管子》做出研究的—部力作。  相似文献   
3.
课程考试不仅要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引导、督促和约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经济学说史》课程过程化考试把考核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说史上 ,经济学家对人口与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各不相同 ,究其原因 ,可以发现 ,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国家不同 ,不同的经济学家面临着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对经济的作用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同时 ,经济学家不同的价值观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而言 ,比较这些理论 ,博采众家之长 ,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人口经济政策 ,将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快速实现 ,并能避免由于短视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校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学内容众多,理论性较强,讲授难度大;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创新型教育的需要:考试内容不全面,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因此,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应注重史论结合的讲授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经济学名著的习惯;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建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6.
正一、生平介绍李达(1891—1966),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后到日本留学。1919年五四运动后,在《觉悟》副刊上连续发表文章,介绍欧洲各社会主义政党的情况,并翻译《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和《杜会问题总览》等著作,积极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7月参加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分管宣传。1926年发表《现代社会学》,系统论述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1928年到上海创办昆仑书店,出版各种进步的哲学社会科学书籍。1935年发表专著《社会学大纲》,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949  相似文献   
7.
信贷风险在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中是不可根除的。银行作为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安全性原则对于银行较一般企业有更特殊的意义,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对信贷风险有深刻认识。从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出,其理论在中国的应用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芦蕊 《文教资料》2011,(22):202-204
经济学说史》是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理论性强、系统性强、内容时间跨度大。本文根据课程特点、选用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以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鉴经济学家构建经济理论体系的过程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通过对书本以外学习资源的介绍和辅导引发学生对经济规律的主动探索。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说史是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基于该课程内容庞杂、理论性强、阶级性突出等特点,结合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首先确立经济学说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其次,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并应采取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等措施以保障教学改革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全国新书目》2012,(9):79-79
面对人类所积累的知识的整体,每一位愿意独立思考的学生都可能问他/她的老师:我凭什么相信你讲授的这一课程所代表的极细小的知识片断是正确的呢?推而广之,在我以有限生命追逐无限知识的过程中,我凭什么相信我所追逐的那一极细小的知识片断不是虚幻的?如果很不幸地,我毕生阅读的核心部分事后表明是虚幻的,我的生命意义是否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