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篇
教育   44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日寇对华北步步逼近,严重威胁美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亲美派宋子文、陈立夫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开始考虑联共抗日。宋子文把秘密物色和共产党取得联系人的任务,交给南京政府铁道部次长曾养甫,曾养甫又把这任务落实  相似文献   
2.
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斯大林是第一个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斯大林1938年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4章2节撰写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4.
正"你跑到农村中间去,无论你到什么地方,只要你留心去看,你便看得见有下列八种不同的人:大地主、小地主、自耕农、半自耕农、半益农、贫农、雇农及乡村手工业者、游民。这八种人分成八个阶级,其经济地位各不同,其生活状况各不同,因而影响于其心理即其对于革命的观念也各不同。"上文摘自毛泽东同志的《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一文,该篇文章发表于1926年1  相似文献   
5.
冯玉祥集团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蒋介石则背道而驰。冯玉祥打算将西北作为根据地,大力联络西北地区人士,西北地区人士也积极靠拢冯玉祥。蒋介石认为是割据,也极力拉拢西北地区人士。几经争夺,有一部分,投靠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与蒋介石同归失败。  相似文献   
6.
正张治中多年追随蒋介石左右,处在众多文武高官注目之中。张治中是蒋介石的心腹。他明知蒋终必失败,但却忠心耿耿,甚而为其吹喇叭抬轿子,"讴歌谀颂"提高蒋的威信。蒋介石对张治中也不薄。"淞沪之战"后,张屡递辞呈,蒋不批。最后准了还要他先履新(大本营管理部部长)后再走。抗战中的长沙文夕大火,给长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张请求"严予处分"。蒋宽恕了张,枪毙了长沙警备司令酆悌等三人,只给张一个"革职留任"的处分。1949年蒋介石发表元旦文告,宣布下野,准备和谈。张治中处境尴尬,特务毛森声言"准备用手枪对付他!"张治中拟返回西北。蒋介石再三挽留:"我既然决定下野,以后就要谈和,你怎么能走?你应该听我的话!"  相似文献   
7.
正革命老区平北抗日根据地——河北省赤城县的娘娘山下,有一个古老的龙关镇。这里曾经出生过一位杰出的女革命家,也是革命先驱者王若飞的夫人——李培之。李培之自幼聪颖过人,小学毕业时在班里成绩就名列前茅。在李培之少年时期,经常听哥哥给她讲述中国的形势。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培之又经常听大哥讲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从而激发了她爱国主义的思想。1920年夏天,不满16岁的李培之告别了家乡和亲  相似文献   
8.
列宁晚年思想表明,他对于在俄国建成社会主义是充满信心的。他去世后,这种思想没有在联共(布)党内领导人中形成一种共识。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的不同理解,领导人之间出现了一系列认识分歧。遗憾的是,解决分歧的办法都采取了党内政治斗争的方式。斯大林的主张在斗争中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最终,列宁推行的新经济政策被中断。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扶蒋联共政策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中美开始共同对日作战 ,出于动员中国人力对付日本和扩大在华势力的目的 ,美国执行一条援蒋抗日的路线。政治上 ,罗斯福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1942年 1月 1日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 ,把中国同美、英、苏并列于签字国之首。经济上 ,美国于 1942年 2月向中国提供 5亿美元货款。军事上 ,1941年后 ,美国不惜代价又开辟了一条从印度到昆明的“驼峰”空中援华运输线 ,以保障中国战区的作战物资的供给。但是 ,罗斯福实施援蒋抗日政策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蒋介石认为 ,“现在美国人将接过同日本人作战…  相似文献   
10.
董道泉之所以被杀,防泄密而灭口的成分固然有,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其丧失了张学良所反复强调的东北军之“立场”;故张之杀董,既是环境所使然,更是心态所使然。此案深刻暴露了张学良与中共、南京及东北军内部高级将领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准确地把握这些关系将是我们展开西安事变深层研究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