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智库虽然在数量上占美国智库总量的一半,然而,在实践中能够对美国教育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大学智库却非常有限.本文以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为例,基于胡佛研究所的特点及其教育研究和影响,分析了胡佛研究所不同于绝大多数美国大学智库,能够影响美国教育政策并取得成功的三个原因:构筑并借助同盟网络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依据身在大学的特点,把观念倡导作为自己进入并主导政策议程的主要方式;用最简单、最简练的词语来标签化地表达自己的政策理念、政策主张.当然,胡佛研究所的成功也离不开"旋转门"机制与媒体的宣传等智库都采用的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海峡两岸蒋介石主题图书密集问世,是极为引人注目的一个出版现象。一方面,这当然得益于台湾“国史馆”的“蒋中正总统文物”、中国国民党党史馆的党政资料、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蒋介石日记》相继开放,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蒋介石研究热”。另一方面,也是受近年来有关蒋介石的研究从政治回归于学术的趋势之影响。  相似文献   
3.
蒋介石日记中的宋美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4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又向公众开放了新一批次的蒋介石日记(本批日记撰写1932年至1945年,研究所保存的1931年前的蒋介石日记已开放)。本文作者当时正在美国做访问学者。闻知此消息后,即前往查阅档案进行研究,回国后撰写了此文,向大家披露了蒋介石日记中的宋美龄……  相似文献   
4.
陈东 《学习之友》2006,(12):10-13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70岁的杨天石说一旦发现新的史料,他就会兴奋。2006年3月31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正式对外公开蒋介石1917年到1931年的日记原件,此前,杨天石和他的同事早早地在附近租房而居,等着查看这些重要的历史资料。如今已经回到北京的杨天石,经常会接待关于这屿日记的咨询和访问。鉴于他的研究和掌握的各种信息比较完全,杨天石可能是国内目前能看清蒋介石真面目的人之一。  相似文献   
5.
学习 《历史学习》2007,(1):45-45
《近代中国与文物》2006年第二期曾景忠文中介绍了在美国胡佛研究所展出的三则蒋介石日记。日记的日期分别是1931年9月21日、9月22日和1936年12月27日。  相似文献   
6.
美国胡佛研究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校园内,成立于1919年.该所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国际事务研究、国家比较分析、国际安全事务、国内经济增长、人力资源、政府的角色和影响、社会和政治哲学.其研究地域也非常广泛,包括非洲、亚洲、欧洲、美洲等.  相似文献   
7.
2005年2月14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宣布,蒋介石和蒋经国的日记档案已由蒋家后人同意.存放于该研究所。据报道,根据契约。胡佛研究所并未取得两蒋日记手稿的所有权,蒋家只是以“暂存”名义将日记放人该研究所,待两岸问题解决后,仍将由中国内地永久地收藏这批见证中国近代历史的档案资料。  相似文献   
8.
口述档案征集工作的开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鹏 《北京档案》2006,45(2):28-29
所谓口述档案,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历史记忆而进行的有计划的查访结果,它通常表现为录音磁带和对录音的逐字记录两种形式.近年来,海外口述档案已有相当的发展,比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长期致力于有关现代中国口述历史工作,并且多方筹集资金,搜集相关的民间所藏公私档案文书,其资料的丰富和学术价值,受到世界各国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吉路 《北京档案》2005,(9):44-44
据台湾多家媒体的报道,<两蒋日记手稿>辗转海外多年后,"暂存"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最近,胡佛研究所获蒋家同意,已正式入藏两位蒋总统的生前日记手稿--<蒋中正日记>、<蒋经国日记>.媒体报道普遍简称<两蒋日记手稿>.  相似文献   
10.
一这几年来我所从事的一项研究工作是关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上海的报纸文化。〔2〕我的研究重点是一份上海报纸——《商报》。在1921年,《商报》的发行量名列第三,仅居《申报》和《新闻报》之后。从发行量的角度讲,在当时它是一份比较重要的报纸。但是在方汉奇和马光仁所写的两本重要的新闻史著作里,《商报》却很少被提及。〔3〕关于《商报》的材料主要来自于以前记者的回忆录。虽然现在《商报》几乎从历史的记忆里消失,但它于1921年在上海突然出现却是相当引人注目的。张静庐这样写到:“在五四运动以后,上海曾异军突起地出现了一种新报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