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孔子     
《语文天地》2013,(7):2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相似文献   
2.
正九月开学,家长与学生们忙碌不已。在古代,儿童入学同样是一件大事。古时的入学礼与成人礼、婚礼、葬礼合称人生四大礼。入学当日,须举行一系列隆重的入学仪式。古代有三个入学季,据载为: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八月暑退"与现在开学时间最相近。古代儿童入学年龄与现在差不多,一般四到七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论坛》2013,(9):62-64
正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释义: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释义: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学习,这些都是很  相似文献   
4.
中国基础教育为什么无大师?这首先是一个人才流向问题。在官本位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精英阶层的价值取向是学而优则仕,绝少有学而优则教的,连至圣先师孔夫子也是做官不成才开始办教育的,而且他老人家所办的教育大概也不属于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更在于培育符合心性发展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在悠久的中华传统文明中,具有哲学思维的教育家,有两个人值得一提,一是至圣先师孔子,还有一位就是王阳明先生。说到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就不能不说到其哲学思考——心学。正是基于心学的钻研,才使得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显得灿烂夺目。要了解王阳明的教育思想,首先要了解其哲学思想,也就是其心学。他求学悟道开始时也是  相似文献   
6.
简讯     
正8月25日,《永定县普通高中资源整合方案》正式出台,力求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在3到5年内完成普通高中布局调整工作:全县保留普通高中1所,普通完全中学3所,形成"1+3"普通高中办学格局。△9月初以来,结合第30个教师节活动,建阳市教育工会在全市教师中开展以"幸福为师快乐从教"为主题的系列活动66场。教师们的身心得到陶冶,职业的幸福感得到提升。△9月9日,福州市教育局启动2014年福州市教育系统师德报告会。8名师德典型组成的  相似文献   
7.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两千五百多年来最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自汉武帝开始尊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与"万世师表"。他不仅受到中国人的崇敬,而且得到东南亚及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有一次,孔夫子与众弟子在陈、蔡被围困,连续困了七天,没有食物可以吃。弟子们饿了七天,个个面黄肌瘦。但此时,孔夫子依然每天不断地学习,弦歌不绝。子贡见同学们如此饥饿困顿,便用自己身上的财物,到外面换了少许的  相似文献   
8.
正我在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古文时,读到"率尔而对"的子路所说的话:"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他的意思是: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生性鲁莽、粗鄙的子路不仅知"方",而且要让一个国家的老百姓都知"方",这不由得让我们对教子路的至圣先师孔子肃然起敬,而且开始神往起那个"礼乐盛行"的社会。之后孔子又点名冉有回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老师经济生活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  相似文献   
10.
《高中生之友》2011,(18):38
"至圣先师"孔子曾为我们留下一句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确,富贵无法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快乐,一个人要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唯有无愧于天地,坦荡一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被孟子视为"三乐"之一。当心胸能坦然地向天地敞开之时,你就能笑看云卷云舒,不亦乐哉。多行不义必自毙,如果用不义的手段来牟取物质上的浮浅的快乐,而内心时时在谴责中度日,你是无法快乐的。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