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7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中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相似文献   
2.
桂花雨     
陆艺轩 《新作文》2014,(12):18-18
<正>秋天的午后,我来到桂花树下,抱着细长的树干轻轻摇晃。一朵朵金色的花从枝头飘下来,在空中漫天飞散,下起了一场桂花雨。"雨点"落在头上、肩上、脚上……"雨"眼看就要下完了,我连忙接了一大把,趁妈妈没防备朝她一撒,妈妈头上一下子戴了许多"花发夹",还有几朵比较调皮的,钻入了妈妈的外套里取暖。  相似文献   
3.
选定《桂花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课参加全省青年教师优秀案例展示,完全是出自我个人对这篇文章的喜爱。那浅浅的语言,质朴的情感让我有着一见如故的喜欢。  相似文献   
4.
正4月18日晴漫天花雨飘飘洒洒,在轻柔的微风中荡漾着斑斓的光波,在梦的海洋中远航,飘荡着清香阵阵。绵绵细雨在迷人的芳香中飘飘摇摇,携来一阵清香娓娓讲述着梦中的故事。浓浓的迷雾中那模模糊糊的记忆的身影依旧浮现在脑海中,依稀中偶遇青春的朝霞,是曙光?希望之光?在这美丽的万柏林成长!轻轻地捧起,缓缓地放下,那一捧清江水令人迷醉,映射着蔚蓝的天空。蘸一点清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特别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在教材使用和教学活动中,将人文素养融入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研究人文价值的渗透方法,这对语文教学来说具有积极意义。一、精准定位,突出人文感悟人文性是语言文化的灵魂,是学生品质与素养的呈现,也是语文学科必须承担的责任。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将人文价值与语文知识放在同等位置。如在小学语文第一册的《升国旗》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每周一学校升国旗的情景,谈谈见到了什么、听到  相似文献   
6.
2014年10月12日晴姥姥家的山楂红了。看到那一颗颗高挂枝头的山楂果,总让我想起在青岛的好朋友——雨雨。雨雨比我小,总喜欢跟着我,姥姥说:"雨,成了姐姐的小尾巴喽!"雨,总是傻傻地笑着。雨雨的脸儿总是红红的,腮上还有几个可爱的雀斑,真的像个快乐的山楂果哦!大大的眼睛,总让人想起纯净的山泉水。我常常说:"雨雨是花儿,我是蝴蝶;雨雨是荷花,我是池塘。"雨雨就会开心地拍手,让我保护她。我也真的愿意爱护这个可爱的小妹妹。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可见阅读的重要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有效指导,做好课内外阅读的衔接。一、范文引路,激发兴趣 语文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同时注意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曾经的一节公开课—《桂花雨》。课伊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当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不禁勾起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摇花乐’乐在哪里呢?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摇桂花,享受那落缨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已迫不及待了,当讨论到“摇桂花”内容时,课堂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师:当母亲吩咐提前摇桂花的时候。作者说这下“我”—可乐了。(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作者为什么乐了?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生:我从作者的心情和动作体会到了摇花的欢乐: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堂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尤其是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新课程理念的“支持”后,目标更是繁复,内容更加冗杂,教法五花八门,手段也令人眼花缭乱。语文教学在繁杂的教学目标和多媒体环境中,越来越迷失,越来越空泛化。根子出在哪儿?如何还小学语文本色?现结合人教版《桂花雨》谈谈我的思考与实践。一、抓准“点”,从文眼中提炼“课眼” 面对冗繁的课堂,我们首先要做“减法”。“冗繁削尽留清瘦”,一篇文章,减至极致,甚至于一字便可“悟其神”。比如,教学《桂花雨》,我让学生在反复通读课文之后,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表达自己最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读出“桂花”,说课文主要写了桂花;有的学生读出“香”字,说课文自始至终都弥漫着桂花香;有的学生读出“摇”字,说作者是因为“摇桂花”才对桂花印象深刻;有的学生读出“雨”字,因为作者对摇桂花而“落雨”的印象尤为深刻。读出“桂花”,是抓住了文本的物质载体;读出“香”字,是抓住了文本的线索;读出“摇”字,是抓住了关键性的动作;读出“雨”字,则是走进了文本的核心。作者念中学时便远离家乡,家乡给她的回忆便主要集中在童蒙时期;而童年时代的最大趣事便是帮大人摇桂花,桂花如雨纷纷落下以及沁人心脾的香雨给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抓住了“文眼”,便可以引领学生透过“雨”,探究摇桂花的初衷,感受桂花雨的独特,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和对故乡的眷恋。为什么他乡的桂花就是不如家乡的桂花香,根源在哪儿?桂花“雨”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独特魅?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学生"对话"。要指导学生"对话",自己必须先认真与文本"对话"。那么,我们在进入阅读教学的课堂之前,应该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入选了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桂花雨》,但呈现方式却不一样,笔者从单元的角度、插图的选配、文本的删选三个角度来比较两个版本的《桂花雨》。最后给出教学建议,并感知琦君散文的特色,体悟琦君散文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