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1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平民化"现象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以草根为旗帜标向的电视平民化浪潮以强劲的势头席卷电视荧屏。充满草根气息,关注民众生态,推崇百姓路线的电视平民化趋向已成为当今中国电视发展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传媒学界亟待深入研究探讨的一大课题。本文对电视平民化现象产生的动因、表现形态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初探,以期抛砖引玉,促进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刘阳 《新闻实践》2008,(7):57-58
"阿六头说新闻"这档杭州西湖明珠频道的全国百佳电视栏目,连续4年收视率走高。2007年底,频道推出了"阿六嫂"的新概念,通过海选评出和"阿六头"搭档的"阿六嫂",于今年年初亮相荧屏。但试播几个月后,"阿六嫂"的反响并不尽如人意,对其持否定态度的观众占了绝大多数,网上甚至有网民发起了"要  相似文献   
3.
宋晨宇 《传媒》2006,(8):67-69
2006年6月19日,在上海国际电视节的电视剧市场研讨会上,权威调查机构AGB尼尔森公布了一串数字,引起了与会者的震惊,作为荧屏大战重武器的电视剧整体收视率严重滑坡,已从2002年的第一位下降到今年的第三位,落后于在荧屏上播放的新闻和电影.  相似文献   
4.
《大观周刊》2006,(23):6-7
26集电视连续剧《靠近你,温暖我》凭借。剧情新颖”、“著名导演”、“大腕云集”三大看点备受关注,上周这部被视为“2006年最受期待的情感大戏”登陆KMTV1。该片由3个现代白领女性的爱情故事组成,是导演张建栋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之后的一部关于“第四者”、“精神出轨”、“性骚扰”、“无性婚姻”、“性别异化”等社会敏感话题的都市情感作品,剧中3对情侣身上发生的故事就在你身边。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电视新闻报道也进入了"新时代",要改粗放为集约,对品质提出更高的追求,呼唤专业精神,坚持内容为王,打造专业的新闻团队,着力打造新闻美好荧屏。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恋爱问题心理探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关于高校大学生为情所困、跳楼自杀的报道屡见荧屏报端,其中不乏高学历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人们在为"天之骄子"感到惋惜的同时却又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大学生在面对情感挫折时变得如此脆弱,甚至连自己的生命也不珍惜了呢?  相似文献   
7.
查国伟 《传媒》2005,(7):40-41
北京电视台的金牌节目<荧屏连着我和你>今年将走过她第15个春秋,<荧屏连着我和你>把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以其独特的视角,多方位反映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成为广大普通百姓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平凡人成为电视节目的主角,堪称是一个"平凡人的梦工场".  相似文献   
8.
张立中 《新闻战线》2015,(7):200-201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成了荧屏上的“宠儿”,在为人们带来欢乐、愉悦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如何从根本上提升综艺节目的收视率,提高其观赏性,笔者结合2014年浙江卫视播出的《奔跑吧,兄弟》为例,对视觉设计下综艺节目的收视率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旨在促进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收视率,丰富电视荧屏,近年来,各级电视台都很注重民生节目的发展,相继开办了不同类型的民生节目,节目立足百姓生活,聚焦社会热点,反映社情民意,传达百姓声音,收到了可喜的宣传效果。民生节目培养了固定的收视群体,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让电视媒体进一步契合"三贴近"的根本原则。伴随民生节目的发展,各种类型的民生节目鱼龙混杂,有的节目以曝光、冲突、纠纷为题材,大量播出吸引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5,(9):13-17
从古代的斩首示众,到文革时期的批斗示众,再到严打时期的游街示众,尽管饱受非议,示众行为却依然屡禁不止。现在,又出现了新的形式——将未决犯认罪过程在电视荧屏上示众。究其原因主要源自传媒机构盲目追求收视率、误认为示众符合民意、将示众等同于公开,以及"耻辱刑"的传统。现实中,若要彻底根除示众行为并不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完善法律法规,更要提高媒体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