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1篇
教育   597篇
科学研究   87篇
各国文化   16篇
体育   125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57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7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美国作家克里腾登写过一篇题为《母亲的价格》的章,指出如果母亲的日常工作可获薪水,合理的年薪约为六万美元。母亲们做这.此工作,做得细腻,做得纯粹,乐此不疲,头发做白了,腰做弯曲了,眼睛做昏花了,她们也毫无怨言。子女们在享受母爱的同时,不知不觉之间,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说:“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至今仍被一些科学家当作重要格言。爱因斯坦也说过:“只有你的眼睛看见东西,那是不会发现什么的,还要你的心能思考才行。”“能思考的心”和“有准备的头脑”是一切科学家成功的“诀窍”。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新闻精品,同样需要有“能思考的心”和“有准备的头脑”。 第10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原载《人民铁道报》1999年9月29日)一稿的成功,就是…  相似文献   
3.
《小学自然教学》2005,(10):52-53
低阻车 随着车速的提高,在汽车的各项阻力中,风阻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减少风阻成了汽车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2005年第7届“实验铁人赛”的复赛中,北京三所大学的同学就对各自设计的车体进行了风阻的测试。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低阻车是如何制作和测量的。  相似文献   
4.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我主笔采写的报告文学<家园保卫战>荣获二等奖.此前,这篇稿子获2001年度河北省新闻一等奖和全国报纸副刊年赛金奖,可谓连中三元.稿子能在三级评选中脱颖而出,自然是值得高兴的事,但是一想到稿子所揭示的主题,一想到我当时的写作初衷,我就感到有一种责任爬上心头,有好多很沉重的题外话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5.
6.
获得全国第12届好新闻二等奖的《制止国有资产无偿量化给个人》(以下简称“无偿”篇)一文,作者是新华社国内部记者贺劲松同志以新华社评论员名义发表的(见《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8月29日一版)。这篇1200字的评论,写得铿锵有力,观点鲜明、评论公正、以理服人,发挥了很好的舆论监督的作用。全文共分6段,衔接紧凑,论述一层深似一层。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呢?首先,开门点题,指明要害。评论一开头就紧紧切题,单刀直入地把反面论点拎了出来:一些企业把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闻奖自1990年开设后,迄今已评了12届。评奖标准是整个社会改革开放打造的一把尺子,而以这把“尺子”量出来的获奖作品,则准确地体现了社会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过程。新闻报道中的人性内容,又是展示社会开放程度的重要橱窗。这一点,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可得到典型的反映。所谓人性,是人在现实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全部规定性:既包括有自然属性的一面,也表现出很强的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主要体现为生理需要,诸如食欲、性欲、享受欲、获取欲等等;人的社会属性则表现为社会需要,如交往、理解、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  相似文献   
8.
9.
今年7月,笔者有幸作为评委参加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国新闻奖是全国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历来受到新闻界和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讲,获得全国新闻奖,不仅是对作者个人政治、思想、作风和业务水平的肯定,也是对媒体一年来成绩检验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5月22日上的《“神医”哪儿去了?》一文,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报纸副刊二等奖。这是一篇杂文。由于其观点鲜明,写作思路独辟蹊径,刊发后,在受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据介绍,中宣部《新闻阅评》曾以专期专题对此文予以充分肯定,称赞这篇文章切入点虽小,却以小见大地宣扬了唯物论和我党及政府抗击非典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于不动声色中对伪科学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抨击,是抗击非典宣传中一篇颇具特色的好文章。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这篇获奖作品还有以下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