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6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40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纪游图册》,可能是董其昌现存有明确纪年作品中最早的一件。但因其与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山水图册》中的多幅作品近似,围绕二者真伪问题引发了一场"双胞案"讨论。就实际情形而论,"台北本"有十九开,共计三十六幅画作和两幅书法墨迹,"安徽本"仅有十六开,共十六幅画作。两本中的近似作品也仅有十二幅,并非如杨岩松所说有十五幅之多。"安徽本"中有四幅作品摹自董其昌晚年的一件山水图册。"台北本"共计三十余条题跋,所含带的历史信息远远大于"安徽本",尤其是第十九开《西兴暮雪》的创作背景,涉及万历辛卯(1591年)的"争国本"事件。借助两件山水图册近似现象的讨论,深入反思当前单纯以宏观的文人画概念和笼统的笔墨趣味等标准,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好董其昌作品真伪鉴别。  相似文献   
2.
董其昌的艺术理论对中国明清山水画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但董其昌为什么会提出“人化论”却缺乏系统阐述,本力图从历史、化、艺术等角度来解释与定位董其昌艺术观的产生。简陋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3.
《潇湘图》是五代董源的作品,也是其风格的代表。全图表现出禅宗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的形成跟禅宗的思维方式有关。画家目的是想“通过记录并来唤起自己的一种心境”。想要的是最终形成的如文人绘画那样超然于物理事实的图像,而非真正的视觉中的自然。画家对画面视觉的形成过程就是把心中形成的“图像”付诸于表现的过程。山体表面散布的,排列成半球状形的墨点,是画家对山上树木的意化表现。他觉得视觉中的自然与他心中的那些富有禅意的观念以及与他最终实验出的水墨技法形成了概念上的一致性。他为他头脑中那些无形体的观念最终找到了再现的形状。禅宗的艺术领悟方式,被他无意识之中转到绘画上面来了,这与宋元以后的文人画的精神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4.
唐跃 《科教文汇》2020,(9):I0004-I0005
董其昌看来,文人画的发展脉络,从山水画的流程中可以看得更清楚:“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的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  相似文献   
5.
王飞玉 《收藏》2009,(6):37-37
董其昌(1555~1636年)是明代后期大书画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上海松江)人,人称“董华亭”。字玄宰、元宰,号思白、香光居士,谥号文敏。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后期,安徽省徽州地区文物商店(现黄山市)在当地征集到一幅查士标山水立轴《溪山幽居图》,为绫本,水墨山水画,纵105厘米,横30厘米。右上方以行书自题:"沙清岸曲水潆洄,谁筑幽居傍水偎,几拟追寻逢意懒,却将风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书画作伪,由来已久,早在晋唐时期就已出现。到了北宋,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古玩市场供不应求,从而形成我国书画史上第一次作伪高潮。到了元代,由于社会经济的衰退,书画作伪曾一度呈下降的趋势,但作伪之风并未停止,保留至今的伪作还不少,尤其是钱选、赵孟頫、黄公望、倪瓒等大名家,有关他们的伪作还是很多的。  相似文献   
8.
王诜(图1),字晋卿,生卒年史无记载,当今学术界一般持"1048—1104年后"的观点。笔者考证其大约生于公元1051年,卒于1114后至1120年前(考证文章即将发表),祖籍山西太原人,后居河南汴京,为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娶英宗赵曙之女蜀国公主为妻,官驸马都尉及定州观察使、利州防御使。家筑"宝绘堂",藏历代法书名画日夕观摩,精于鉴赏。  相似文献   
9.
明代画家董其昌突出的艺术理论是"南北宗论"。南北宗论,并非指地域的南北而论,而是把刚性的、躁动的、具有激励情绪的乃至于雄浑的、气势豪纵的,画法上使用勾线填色斧劈之法的定位北宗,而把柔、润、淡、清、静见长的水墨画、清新淡雅的青绿绘画定位南宗,同时把南宗艺术定位正宗,而北宗为非正宗,董其昌的崇南贬北,严重影响了后学者,他的艺术主张影响了明末清初的画坛。  相似文献   
10.
董其昌的画作中透露出强烈的个人风格,最独特的地方在于用墨,虽然多取法于董巨,山石与树木的轮廓用笔粗重,但董其昌绘画一般用吸水性不强的半生熟纸,水墨的效果不靠渗透,而是多次渲染,画面效果清朗润泽,总体又显浑厚大气,具有“不在石上着力而石自秀润”①的画面效果。墨色中又显现出焦、枯、润、浓、淡丰富的层次变化对比,形成所谓的墨分五彩,使墨从此也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②,他的山水画便重在以精妙的笔墨表现画家心目中山水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