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66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朱 《新体育》2004,(5):24-25
古老的欧洲战场上,一位通讯兵骑着战马,用手中的呛和剑杀出重围。他游过河流,徒步跑过森林和高山,把前线的战报送回祖国。几百年后,顾拜旦把这段经历演变成一项运动,并在1912年将其带入奥运会。今天,在遥远的中国,有一群年轻人正在从事着这项运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木香薷中人体必需的宏量金属元素含量状况,用微波消解法消解样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木香薷叶、茎、花序样品中4种宏量金属元素(Ca、K、Mg、Na)的含量.结果表明:各测试元素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为0.9998~0.9999,显示其良好的线性;测定的RSD值均在0.36% ~ ...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冀东籍儿童文学作家北董的小说创作的特征:(一)展示出冀东农村朴实、纷繁的多彩生活;(二)塑造了闪烁着时代光辉的农村少年形象;(三)洋溢着冀东风情的乡土气息和地域色彩。  相似文献   
4.
5.
随着古人的书法被有意无意的作伪,尤其是北宋《淳化阁帖》刊行后,真伪并见,鱼龙混杂,书法辨伪日益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北宋末年的黄伯思和董■,堪称北宋书法鉴定和辨伪史上的代表人物。二人的书法辨伪方法同中有异,可以从各自的代表作《东观余论》和《广川书跋》中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董每戡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曲研究学者、戏剧活动家、戏剧作家和戏剧导演。他的中国戏剧学术研究在“以演剧为核心的舞台观”这一思想统摄下,构建起自己独有的“剧史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因此,对董每戡的剧学思想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其剧学特征,准确评估其剧学贡献和影响,是进行董每戡剧学个案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论定董每戡在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史上重要地位的主要依据。同时,通过对董每戡剧学进行个案研究,来反思20世纪中国戏剧学研究路径及整体价值,并对当下戏剧学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即促使我们对20世纪戏剧学进行拓展学人个案研究、加强整体研究以及戏剧史的多元化书写,以期更好地助力于20世纪中国戏剧学的整体性建构以及当下戏剧学的深度研究。  相似文献   
7.
张曙光  汪为民 《收藏》2009,(1):93-93
古徽州(今安徽黄山市)地域广阔,风景秀丽。绵亘在歙县、太平、黟县、休宁之间的黄山方圆500里,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文化遗产。千百年来,黄山的非凡风姿令历代诗人骚客无不讴歌和神往。明末清初,名震秦准的“金陵八艳”之一董小宛,曾多次“白西湖远游于黄山白岳之间”,并有咏黄山诗一首:“独坐枫林下,云峰映落辉。松径丹霞染,幽壑白云归。”她因避战乱和求医,曾把书画等藏品随身携带,客住古徽州府太平的董家湾村(今黄山市黄山区)的亲戚家。  相似文献   
8.
怀想那块地     
在梦中,我常常想起那块地。岁月如风!尽管那块地的形貌一次次地被改变,自“分田到户”后,经营那块地的主人也一次次地被更换,然而,关于那块地上的人、关于那块地上的事,却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幕上,始终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9.
文学本质问题是文学理论研究的焦点,尤其在今天文学理论界过分追求新奇话语而忽略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背景下,再次强调对文学本质问题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界在对文学本质的探讨中,"审美意识形态论"最具有代表性,但近年来不断受到质疑。文学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但并不等于意识形态可以概括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一个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论点,所以,以审美意识形态论定义文学本质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0.
刘丽丽 《文教资料》2014,(30):139-141
《王西厢》和《董西厢》在引用辞格的运用上既有许多共性,也存在不少差异。相同之处首先体现在多处相同的引用上。不同之处则主要体现在:《王西厢》引用辞格使用的数量是《董西厢》的两倍且分布更为均匀;《董西厢》中引用的神话较多,而《王西厢》中引用的诗词较多;《王西厢》引用辞格的使用比《董西厢》更为丰富灵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