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篇
教育   140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西骂村建立在乡村熟人社会基础之上,村民们相互之间无论是经济作物还是家底或是性格爱好大都非常明晰。妇女们往往因为自家的农作物和家畜等被偷或是被别人家的牲畜吃掉而骂村。骂村,有一定的技巧和程式,诸如用什么样的语调,自己重视什么,警告什么以及骂村的词汇比较讲究等等。通过骂村,期望确保自己家家人和财产的平安,以及别人家的安分,从而构建邻里和谐。同时,村民们无意中通过骂村形成了一套村际监督、评价和批评的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2.
李鑫庚 《语文知识》2012,(2):116-117
本文探讨南阳方言中"孙"、"毛"、"皮"、"精"、"篓"、"包"、"虫"、"菜"、"蛋"、"头"、"种"、"僧"、"脸子"等名词性詈词后缀的意义及所成词的意义和用法,并总结出南阳方言詈词后缀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詈语使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一书詈语丰富,使用频繁。常用詈语有84个(组),至少有88人在不同的场合共使用了483次。《红楼梦》中詈语使用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身份差异、场合差异和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詈骂语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达手法,其特有的语言特点,给詈骂语的翻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本文从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的角度,以《阿Q正传》中的詈骂语为例,选取井上红梅、竹内好、藤井省三的三个日译本,对比研究三人在翻译时对詈骂语做出的不同处理,旨在考察詈骂语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虚美,不隐恶",力求对人物形象进行立体真实的刻画,汉朝开国君主刘邦是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代表。司马迁在塑造刘邦这一形象的时候给予独特的视角与关注点——"大骂",同时他敏锐地感知并分析了刘邦"骂"这一情绪背后所隐含的复杂的精神世界,这使得刘邦的"骂"起到了"统御术"的政治功用。在司马迁的笔下,这一系列的举动,体现出刘邦理性地掌控和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司马迁对刘邦形象的塑造,体现出他理性思辨的高度,表达了自己对刘邦这一特质的辩证性的理解,有其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小说作品中詈词的使用达到了泛滥的程度,《醒世姻缘传》尤甚。本文从詈词使用的频率与特点、詈词使用者的身份、骂詈双方关系的广泛性、詈词使用的场合四个方面考察《醒世姻缘传》詈词使用的具体状况,以说明该书在明清时期詈词滥用大潮中所具有的代表性与典型性。  相似文献   
7.
诅咒类骂詈语起源于早期的巫术活动,元曲中诅咒类骂詈语有的是直接诅咒对方,有的是自我诅咒,反映了寿终正寝的生死观念、重视孝道的伦理观念、家族制度的血亲观念以及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8.
骂詈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它的产生和其它事物的产生过程一样,有着纷繁复杂的动机,或憎恨、或泄愤、或取乐、或出自关心和亲昵,有些甚至是出自于个体的言语习惯。骂詈语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有其独特的功能,满足个体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蹄子"作为詈语专指女性,除特殊情况偶见男性使用外,使用者也主要为女性。这种现象根源于传统缠足文化中女性之足成为性符号,并进而成为性禁忌。文化制约着词语的使用寿命,现在"蹄子"作为詈语不再专用于女性。  相似文献   
10.
《骂鸡》是兰州鼓子词中的一篇,它表现的是一个以养鸡为生的泼辣寡妇王婆撒泼骂街的故事。其实,以《骂鸡》或《王婆骂鸡》为题材的曲艺作品在国内很多地方都存在着,但又都因各地方言与民间习俗的不同而呈现出大同小异的情形。这就使得这类曲艺作品的曲调不但具有了地域性,而且唱词的内容、表达的方式和语气也具有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