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福建人民政府成立后,为了达到“耕者有其田”的目的,颁布了《闽西计口授田办法》和《授田细则》。通过分析福建人民政府的土地政策的内容和效果等,认为其土地政策具有历史进步性,但是由于改革不够彻底,政策得不到有力执行等原因,所以没有解决福建人民政府的财政和军事补充上的困难,成为福建事变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滨州与美丽的营口隔渤海相望,是国家"黄河三角洲"大开发战略的核心城市,是宋朝政治家范仲淹、清朝一代帝师杜受田的生长地,素有重教兴学、耕读传家的优  相似文献   
3.
论北魏的均田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北魏的土地制度均田制。文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均田制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二部分讨论了北魏均田制的实施情况。通过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北魏均田制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它是对前朝田制的继承和发展,对后世的田制曾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户调的最大特点就是按户计征。北凉计赀出献糸帐的最大特点是集赀370斛为一组,"出献糸五斤"。一组的户数,可多可少,没有定数,说明"出献糸"的数量只与"赀"有关,而与"户"无关。而北凉时期的计赀,只计田亩的数量与质量,不及其他。因此北凉的计赀出献糸,实际上就是计田赀出献糸。它不是户调,而是田租的一部分或田租的附加税。北凉的计口出糸的性质为口税。汉唐间,百姓承担的赋税,基本上都是民户各自向政府有关部门缴纳,像北凉计赀出献糸与计口出糸那样,集若干户为一个单元,统一由其中的一两人收集缴纳的情况比较少见。北凉计口出糸不是因为征纳对象物的不可分割,而只是为了方便政府收纳,对于民户而言,其实并不方便。按赀配生马只是计赀配养马,被配养官马者并不独自承担马价与养马之粮草。计赀配养马的性质实质上就是计赀承役,与麴氏高昌时期的计田承役相近。北凉时期可能也有户调与杂调,但目前尚未见实证资料。  相似文献   
5.
鲜卑拓跋部本是“畜牧迁徙,射猎为生”的漠北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农业渐兴,传统的游牧经济遭受侵蚀,二者从此在社会经济领域里展开了一场孰重孰轻的地位之争。本文认为,由于离散诸部分土定居政策的颁行并非出自发展农业之目的,而是现实政治斗争需要——加强王权,巩固初具雏型的王国;加之统治阶级内部倾向于游牧经济的表现相当强烈,传统势力异常强大;农业生产时遭压抑和排斥。故北魏前期,即北魏既建至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以前,游牧经济较农业占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居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北魏平城地区的移民与饥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前期大规模的“移民实京”对平城地区的开发起了一定积极作用 ,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造成平城地区人口急剧膨胀 ,消费激增 ,粮食生产和供应匮乏 ,屡次引发严重饥荒。这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认为 ,对北魏前期“计口受田”的作用和平城地区农业生产的水平均不宜估计过高。  相似文献   
7.
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施的主要原则是“成丁而受,丁老而退”。关于中男受田应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中男当户者授以半夫田,此制始于北魏;一种是中男18岁以上“亦依丁男给”,始于唐。  相似文献   
8.
唐代均田制度与前代相比,受田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妇女不再受田。导致这种变化的缘由值得深究:从根本上而言,经济的发展解放了以一般妇女为主体的剩余劳动力;从制度层面而言,租庸调制的实行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土地兼并的情势而言,政府掌握的公田面积减少;从家庭而言,唐代家庭的组织结构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受田的唐代妇女,在家庭中对男子的依附地位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9.
整理了杜堮、杜翰、杜受田祖孙三人在清代的官宦轨迹,详述了杜翰在咸丰朝的主要事迹,从一侧面反应了咸丰朝财经状况及政局变动。  相似文献   
10.
<正>曹操晚年在接班人问题上着实费了很多脑筋,遴选最合适的人选,是任何英明政治家都需要进行深度思考的问题。曹操的好几位儿子当中,只有曹丕和曹植最为优秀,尤其是曹植在当时的文采名声更大,同时也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许。相较而言,曹丕在文学方面虽然也是出类拔萃的,但是他与曹植比起来还是逊色不少。史载,曹植自幼极为聪慧,年十余岁便能"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以至于曹操看了后都感到大为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