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墌之役是秦王李世民唐初征战中的一次惨败。本文对旧史记载提出质疑并试图说明此役唐军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感知语言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法、词汇、特别是修辞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讳饰修辞源于中国古代的避讳习俗,多见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和小说作品中,在时间上起源很早,先秦时期便已出现,秦以后开始大量应用,诸多作品可为印证。讳饰修辞有名讳和事讳两大种类。运用方法上,名讳主要有改字、空字、缺笔等,事讳主要有掩饰和美饰之分。  相似文献   
4.
一个事物有不同的称谓,这在词汇学上,早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卒”类词语数量之多,则为词汇学上所仅见,其总数高达455个,原因何在?它与我国历代典章制度、中华全国风俗、神话宗教以及汉语本身的关系如何?历代人们对于“死亡”称谓的概况又是如何?关于这些,前人都未进行过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在以上诸方面作些探索,以期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课文中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结尾“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课文注释:“人:民,避李世民讳,故用人。”为什么要避“李世民讳”?原来,在封建社会,对帝王将相及尊长是不能直呼其名字的,谓之避讳。特别是对帝王的名字,臣下及百姓是绝不能说或写的,否则就叫犯讳,犯讳就要杀头。所以,臣子们不论说话或写文章,都要尽量绕开帝王的名字,或者用一个其他形近、义近的字去替代。这里用“人”替代“民”就是避讳的一种。这样沿袭下来,就形成了修辞格式上的讳饰。  相似文献   
6.
讳饰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又是一种修辞伦理现象。其形成有着深厚的伦理基础,一方面根源于中国古代伦理社会成文的礼义规范,体现互以他人为重的伦理意识;另一方面则根源于人们趋吉避凶的伦理情感。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建构与制约着修辞表达者的修辞心理,从而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修辞伦理表达。研究讳饰现象产生的伦理渊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与运用讳饰辞格。不仅如此,在日常的交际交流中,还将强化人们恰当运用讳饰辞格以增强交际效果的修辞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7.
触讳是对讳饰辞格的悖反,与讳饰辞格一样有着深厚的伦理渊源。从触讳者的意图来看,触讳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误触;一是有意触讳。有意触讳是缘于修辞主体的修辞努力,也是修辞伦理研究的重要对象。若修辞主体存心是符合伦理道德的,则其触讳表达也是符合修辞伦理原则的,反之,则一定是违反修辞伦理原则的。  相似文献   
8.
张茜 《海外英语》2014,(5):153-155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霍克斯先生和杨宪益夫妇的《红楼梦》全译本先后出版,《红楼梦》的英译研究逐步走向高潮。由于受明清时代伦理规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书中采用了大量讳饰,关于性事和死亡的讳饰尤为明显。讳饰指出于禁忌或厌恶等原因而避免使用某些特殊字眼的修辞手法,隶属委婉语。该文将杨、霍译本中对性事和死亡的讳饰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位译者对讳饰翻译的不同特色,总结他们对讳饰辞格的翻译策略取向。  相似文献   
9.
讳饰修辞源于中国古代的避讳习俗,多见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和小说作品中,在时间上起源很早,先秦时期便已出现,秦以后开始大量应用,诸多作品可为印证。讳饰修辞有名讳和事讳两大种类。运用方法上,名讳主要有改字、空字、缺笔等,事讳主要有掩饰和美饰之分。  相似文献   
10.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自古至今,在人际交往中,为使交际过程谈吐优雅,从而形成融洽、谐和、高雅的交际氛围,说话讲究文雅、得体、礼貌,尤其在委婉语的选择上尤为重视。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委婉语在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