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篇
教育   53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良好的舆论环境,舆论影响能力已经被视为执政能力的一部分,建立良性的舆论引导机制根源于对舆论运动规律的深刻认识。2005年的舆论学研究直面时代问题单,从蓬勃的新闻传播实践中采撷鲜活话题,在舆论监督、舆论引导、网络舆论等一系列难点、热点问题上继续迈进。舆论学基础理论关于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历来有肯定与否定两种观点。有研究者提出了舆论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决策过程的三个环节:即提出社会目标--管理决策(过程)--反馈社会效果。认为民意提供的实际上是两种东西:一是建立社会发展的目标取向;二是提供一个相…  相似文献   
2.
李彪 《编辑之友》2021,(9):5-10
新时代中国特色舆论学的提出是基于中国古代舆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舆论观的两大源流交汇,并立足于当前媒介技术迭代与社会深刻转型期的社会现实.传统舆论学在研究对象、传播环境、研究视角、研究视域等层面均面临深刻调试和转向.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舆论学的研究体系构建——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舆论观、舆论研究的八要素(主体、客体、本体、数量、强度、周期、反馈、质量)、舆论研究的四层次(信息—情绪—关系—行为)、研究价值指向是国家治理与全球数字领导力构建.  相似文献   
3.
1627年,“西来孔子”艾儒略在福建与士大夫开始了面对面的交流,他们在福州的三山谈论“天学”、“人性”等中西文化冲突的观念的这次对话,史称“三山论学”。三山论学后,双方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共识,但由于文化传统以及文化身份迥异,也无法避免地产生文化误读,同时折射出福建丰富、活跃的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4.
<正>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因此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把学情放在首位,即把基本要求同特殊要求结合起来,把着眼知识同课程资源结合起来,把班级授课同差异教学结合起来。不是以教论学而是以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明地论述了教育评论学研究的意义,教育评论学的学科性质,教育评论学的理论体系和教育评论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国学大师吴宓"文革"漫谈录·序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数年的辛勤劳作,达灿先生终于完成了《国学大师吴宓“文革”漫谈录》的写作。此书是他作为吴宓教授的小友,在“文革”蒙难期间亲聆吴宓论学谈文、品评人事的追忆。我作为吴宓老师的学生,认真拜读书稿之后,深深感到这是一部颇具文献史料价值的书,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在“文革”中遭难而又不屈服于压力,更没有放弃思考的铮铮铁骨的吴宓!  相似文献   
7.
“百名学者评论中国教育”专栏属常设性的 ,2 0 0 2年 1月开始并且常年接受稿件。诚请各位同仁在百忙中赐教赐稿 !来稿时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年龄、学位、职称、单位、职务、邮政编码、通讯地址、E -mail地址等。稿件寄下列电子信箱 :zjjh_ly @16 3.net  相似文献   
8.
《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其教学思想对我国现代大学教学有许多值得继承、借鉴之处。在分析现代大学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现状后,得出《学记》中"论学取友"思想对现代大学教学中师生、生生关系的启示是:充分体现师生间的主体间性关系和加强合作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共事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教育评论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育评论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教育评论学学科体系、教育评论客体:“教育文化”、教育评论内外部条件、教育评论学研究方法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略论德育论学科对象与任务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划清学科对象范围对德育论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德育论研究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论证了心理教育不属于德育学科对象;同时强调了本应给予重视但容易被忽视的德育论研究的对象与任务,即对间接道德教育的研究,对学校教育中大量存在的反道德、反教育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