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立景 《新闻界》2005,(2):31-32,30
关于新闻的真实性在法律上的意义,有人指出,大约百分之八十五的新闻纠纷诉讼案件是由新闻失实引起的。有关新闻真实性的理解充满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等等诸说的学术纠葛,笔者在此,不想在新闻学科内部就上述诸说在哲学认识论的层面上进一步评说,而是采取新闻学与法学比较的方法,以证据学的视角来考察和比较新闻与司法对真实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证据学》是现代法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充分阐述证据学的基本知识,灵活运用三大诉讼法和证据学基本原理来解决诉讼中的证明问题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结合该门课程的特点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采用光沉积-液相化学法调节电子流向,构建了直接Z型TiO2/Ag/Ag3PO(4 )(TAAPO)光催化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以及光致发光(PL)光谱仪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对其在可见光照射下催化降解环丙沙星(CIP)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水体pH为3.0,催化剂分散浓度为0.3 g/L,CIP的初始浓度为15 mg/L时,光催化降解体系能够取得最佳的去除效果.在该组条件下,光照120 min CIP的降解率约为99%,并且在经历4个循环后仍然保持了良好的降解效果.在光催化降解CIP的过程中,主要反应活性物种为超氧自由基(·O2  相似文献   
4.
证据学的角度而言,经济犯罪与其他刑事犯罪相比较,在证据内容,证明关系,形式要件,证据的合法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学界对经济犯罪的证据特性研究与认知不够,经济犯罪的证据特性可归纳为可计量性,高技能性,多附带性,新复合性,从而,在司法控诉的过程中,时常遇到对经济犯罪的控诉举证不实,举证不当,举证不合法,举证不足,举证不力等方面的问题,并因此影响到定罪量刑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从史料学、证据学、逻辑学的视角考察胡惟庸通倭案,罗列关于胡惟庸通倭案系真案、伪案两派观点的中日代表论著,多角度辨析两派依托的文献,分析伪案一说流行的原因。由于缺乏有价值的史料和证据,加之逻辑推理不足,所以,“胡惟庸通倭案是伪案”不成立。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于环境污染侵权行为的特殊性,探讨此类诉讼中的证据法问题。为了通过诉讼有效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在证明对象的具体内容方面,应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加害行为违法性;对于财产、人身以及精神损害的事实,由受害人加以证明;对因果关系的证明则借助于证据法上的推定来进行。在举证责任分配方面,以“危险领域说”理论解决此类问题。对于诉讼过程中加害人与受害人的证明活动,应当坚持不同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7.
证据,虽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是人们证明某种事实情况的重要工具,但在学术领域仍然主要是一个法学上的概念。在法学领域,证据对于司法机关办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证据学也因系统阐述了证据收集、运用等基本原理而发展成为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运用证据学基本理论来分析档案工作,会产生一些有意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证据学》是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的必选课,属应用性学科,在教学中应强化实践环节。在突出实践环节中,重点要搞好案例教学法。本文在分析案例教学法概念、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就《证据学》教学为何要应用案例教学法与怎样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证据学课程是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限选课,该课程在配合中央电大进行网络考核试点的过程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亟须进行课程改革。结合成人学员的学习需求,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员"做中学,学后用",通过证据学模拟试验、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使得学员在亲历亲为的过程中养成法律思维,训练并掌握实践技能,增强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伴随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DNA、测谎、痕迹学等现代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法律领域。其中,测谎技术在我国民事诉讼领域由于缺乏相关法律规定,其运用也在不同的地区呈现不同的态势。做为一项不成熟且并不能保证正确率的发展中技术,测谎结论不具备最基本的证据资格,即使"有限"采用,也不利于法官心证的形成,不利于保护案件当事人最基本的诉讼权利,并对我国当前的民事诉讼规则具有破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