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8篇
  免费   1篇
教育   736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25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柳永作为北宋一位著名的词人,写了大量的歌妓词,并因此而名传后世。但这并不能说明柳永和歌妓之间存在着真正的爱情。本文通过多角度的透视,力图说明柳永和歌妓之间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相似文献   
2.
常华 《北京档案》2002,(6):51-51
在房山区坨里乡的大南峪,尚保存一组较完整的清代园寝建筑,其主人为清代著名宗室诗人奕绘和著名女词人西林太清,颇具历史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3.
词起源于唐五代,两宋时发展到巅峰,元明时衰落。而到了清代,又再度复兴,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所开拓和创新,词人以及词作的数量均位居历史最高。据不完全统计,清代顺治、康熙两朝,词人已达2105人,词作53400余首,仅此即已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  相似文献   
4.
柳永词的歌唱形式以"小唱"和"嘌唱"为主,伴奏乐器多用吹管乐器。歌妓作为主要的乞词者和传唱者,对词作之俚俗具有商业性的需求。而歌词最终的接受主体是广大民众,歌词演奏要在市井间众多曲艺中取得立足之地,便需在一定程度上迎合普通民众的审美心理。"俚俗"背后代表的就是北宋市井民众"以俗为美"的文艺趣味。  相似文献   
5.
柳永与李清照同系一派婉约词宗,两人以婉约、细腻、曲尽人意的创作方式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女性写作题材也是两人的杰出词作之一。但由于他们各自的性别、性格气质差异以及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与不同的人生经历,两人在女性词创作上呈现出许多的差异。柳词多写生活在市井的歌儿舞女,词对女性世界表现广泛;李词则多写自身的经历历程,词的创作便局限在了她自身个人的视角范围,形成犹如自传形式的词作。本文将两者在女性写作方面进行比较论述,以便更全面地理解两位词人的文学创作,更深入地认识女性思想意识在二人词作中的萌芽。  相似文献   
6.
且息且行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曾慨叹过现代人对景物的不尊重:各地旅游团鳞次栉比,低价看多景吸引着大批游客;旅人们将拍照留影,作为自己曾到此一游的叫嚣;更有甚者,将那些透着历史沧桑风韵的景致刻画得伤痕累累。一次旅行,衡量出了现代人的精神单薄症。我们缺乏对景物的基本尊重,更不要说以一颗谦卑的、敬畏的心去面对自然的馈赠。可是,面对这同一份景致,欧阳修于《秋声赋》中以极致入微的耳力听出了秋虫振翅,  相似文献   
7.
张影 《教师博览》2011,(6):57-57
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出、听不到的情绪。古代诗人却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将愁绪转化为有重量、有长度、有色彩、有声响、有生命的形象,并与诗人的情感结合,构成新的意境,妙言迭出。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词史上,北宋初期的词人柳永率先在创作中大量使用了铺叙手法。宋代词论家李之仪在《跋吴思道小词》①中指出,唐五代作词,大抵以《花间集》中所载为宗,然多小阕。至柳耆卿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这一点,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即为明证。  相似文献   
9.
填字游戏     
横向:一、成语,泛指各地或名山。具体的指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二、《激流三部曲》的各部名称,它是作家巴金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鸿篇巨制。三.被称为西班牙情歌王子的一位歌手,代表作是《鸽子》。  相似文献   
10.
翻开厚厚的中国文学史,唐诗宋词可谓双峰并峙,以其独有的光彩熠熠生辉。它们是古老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精华,那雄浑有力、婉约清秀的字里行间,让你追寻的,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渊源;让你感受的,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脉搏;让你啼听的,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脚步……作为一种优秀民族遗产的传承,诗词的赏析已堂而皇之地步入了高考的殿堂,严格地说,仅为应试,诗词之美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诗词的赏读期待本真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