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2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7篇
教育   13879篇
科学研究   809篇
各国文化   183篇
体育   552篇
综合类   586篇
文化理论   128篇
信息传播   1673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222篇
  2022年   233篇
  2021年   241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181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202篇
  2016年   273篇
  2015年   612篇
  2014年   1389篇
  2013年   1027篇
  2012年   1251篇
  2011年   1632篇
  2010年   1302篇
  2009年   1391篇
  2008年   1453篇
  2007年   1054篇
  2006年   846篇
  2005年   778篇
  2004年   609篇
  2003年   638篇
  2002年   555篇
  2001年   521篇
  2000年   386篇
  1999年   168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符号-结构诗学认为虚构造型是文学手法最基本的文学性。本文用符号-结构诗学方法考察苏轼《百步洪》文本,探讨苏诗以怎样的文学手法类型以及文学手法组合形成"以议论为诗"的深层结构,从文学性角度为其辩护。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核心要义,是如何更好地把我国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在国家制度建设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设,是在吸收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制度建构的理论历程中逐步形成的。在深刻认识显著优势的实践中坚定制度自信,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3.
4.
咸丰、同治年间,郑献甫遭遇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迫在"两广"地区躲避战乱。他的诗文记录了乱世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社会的千疮百孔,对自己"流亡"的人生经历呈现出"不幸"和"幸运"的双重情感认知。从历史事件和文学创作的关系考察郑献甫的诗歌创作,可以发现乱世不仅使他的文学创作、个体情感发生变化,而且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闲雅向"志士之诗"转变。郑献甫长达十年的避乱生活对"两广"地区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融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波眠是生长在甘肃陇南地区的一位诗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波眠的乡土以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表现了与这块土地上父老乡亲同体共命的感情。“倾诉与呼唤”是波眠乡土诗的主旋律。在艺术上 ,波眠的诗表现为特色鲜明的乡村事象与独特生命体验的同构谐生 ;同时 ,波眠的诗是凝重的 ,但一些诗在凝重中却又给人以孩子般的天真与清纯  相似文献   
6.
读大学的时候,一两次偶然的学术讲座,使我对太平天国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是读大三的时候,笔者的老师、著名太平天国史专家史式到广州参加全国太平天国学术讨论会,回校后便给同学们作了一个学术报告,介绍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关于太平天国的学术研究情况。老师当年赴广州参加盛会后写的一首小诗,我至今珍藏着:辛酉杏月,应邀参加纪念太平天国一百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遂有粤桂之行。游踪所至,皆太平天国史迹也,故曰:天国之游。风门坳古战场,为(广西)紫荆山区门户,山间有赭石,相传为太平天国战士鲜血染成。屹屹群峰一线通,几经幽险入其中,天兵…  相似文献   
7.
8.
在璀璨耀目的唐诗中 ,寄夫诗是很有特色的。透过这些诗篇 ,让我们了解到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唐代妇女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9.
彝族的诗学     
本文探讨“彝族诗文论”的创作特点,特别是“三段式”的创作方法,它是彝族诗学的一个鲜明特点;回环重叠,章段复沓目的在于点明主旨,大量烘云为了托月。这是彝族诗歌创作表述的模式。也是《诗经·国风》创作模式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0.
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集,是在日本任使馆参赞时完成的全面介绍日本的组诗,以诗纪史,综论古今,形式是竹枝词加注,具体内容主要是:概叙了日本从远古到明治维新的历史发展轨迹;介绍了日本的风土人情和奇习异俗;描摹了日本的自然风物,吟咏了异国山水情貌;讴歌了中日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杂事诗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有助于了解异域,打破封闭意识,应充分肯定其功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