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2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位小公务员遭受的当代“文字狱“.即使最终得脱牢狱之灾,仍足以使网络时代的每个人都怵怵于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3.
晓言 《中国广播》2008,(5):71-71
“舆论”一词出于何时说法不一。 最近,一篇来稿中说,“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沉传》中:“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有文章也说《晋书·王沉传》中第一次出现“舆论”一词。有人则认为,“舆论”一词较早见于《梁书·武帝记》:“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  相似文献   
4.
与美国相比,我国新闻诽谤诉讼中媒体与记者诉讼负担重、败诉率居高不下,其深层次原因是我国法律和司法界的以下问题:理论上对民法名誉权和宪法性言论自由权同等保护,但前者有系统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保障,操作性强,后者则无救济程序;混淆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的区别,滥用举证责任倒置。  相似文献   
5.
6.
秦汉诽谤、妖言罪同异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诽谤、妖言罪均是中国古代较早的罪名,前者始行于西周晚期,后者始行于秦.两罪的相同之处在于:均系对当政者进行非难与攻击;两者的不同之处则在于:从内容看,诽谤罪所涉多为历史与现实中的人与事;妖言罪所涉则多以神事附会人事.从形式看,诽谤罪多系个人行为;妖言罪则多由个人制造或传播妖言(妖书)以惑众,且多有谋逆的企图或举动,所牵连的范围亦大过于诽谤罪.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新闻记者》杂志因点评一件假新闻而引起名誉权案的分析,阐述了把事实和意见分开,批评性意见不属侵权,乃是审理名誉权案的一项重要原则。我国有关司法解释条文虽已隐含这一精神,但尚待进一步形成明确规范。完善这个原则,比起研究名誉权和事实陈述失实的界限,要求对微小失实给以宽容来,具有远为重要的意义,是表达自由和名誉权保护的主要平衡点。  相似文献   
8.
王波波 《新闻世界》2014,(7):302-303
言论自由权和个人名誉权是人们极其珍视的两项权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易事。本文以美剧《傲骨贤妻》为例,针对第一季中Tim起诉电视台及主持人诽谤侵权,然而法官判决诽谤侵权不成立,分析剧中诽谤侵权罪不成立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言论自由与名誉权这对矛盾体做出相应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与新闻诽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新生 《新闻记者》2007,(10):77-78
台北市地方法院2007年8月28日作出一项判决:新闻媒体从业者胡忠信诽谤陈水扁之女陈幸妤罪名不成立。该案缘由是,2005年10月中旬,胡忠信在电视评论节目中,指责原告"前往美国开户,疑似洗钱"。台北市地方法院认为,该言论为新闻评论和意见表达,不是陈述"确定有开户"的事实。法院认为,是否构成诽谤罪,必须探究被告在主观上有没有相当理由确信所  相似文献   
10.
中国记者:从媒体自我保护角度看,您认为在操作舆论监督报道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王松苗:在开展舆论监督报道时,媒体稍不慎就会成为涉嫌诽谤的被告.要想规避风险,需要进行逻辑上的梳理. 可以说,区别事实陈述与意见表达,在媒介法学者眼中,是整个诽谤法里最为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