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4篇
教育   6145篇
科学研究   211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222篇
综合类   96篇
文化理论   23篇
信息传播   241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246篇
  2022年   230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300篇
  2014年   793篇
  2013年   446篇
  2012年   582篇
  2011年   571篇
  2010年   492篇
  2009年   470篇
  2008年   501篇
  2007年   369篇
  2006年   230篇
  2005年   299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研讨式教学过程及数学案例的分析,从创新思维基础、创新思维素质、情感体验及创新思维评价方面,讨论了研讨式教学对发展大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作用 .  相似文献   
2.
吕景辉 《班主任》2009,(9):58-58
几年前。我教七年级的数学,由于一些学生数学成绩较差,我决定对他们进行帮助,通过课后辅导及单独布置习题等途径提高他们的成绩。我自认为这样做是对他们负责。  相似文献   
3.
单晓坤 《考试周刊》2009,(44):167-168
本文作者从《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实践出发.对在新课引入、教学方法、课后思考题设计等方面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探讨,指出教师应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加课堂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阳明学研究’课题研讨暨《中华化研究集刊》编务会议”于2002年4月8日至9日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四川、山东、河南、浙江等省市的在中国哲学和阳明学研究领域成就显的知名专家学、出版社的总编、编辑,以及本  相似文献   
5.
刘峰 《语文知识》2000,(5):61-61
高中语文第六册邓拓杂文《欢迎“杂家”》有一处说法值得商榷:清代学者洪亮吉,他的文集和历来其它学者的文集一样,几乎无所不包,其中就包括有他的人口论著作,比达尔文还早半个世纪(着重号为笔者所加)。文中“达尔文”应是“马尔萨斯”。依据有三:一、高中语文第五册《治平篇》(作者洪亮吉)的”预习提示”明确说:本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专论人口问题的文章,写于乾隆58年(公元1793年),比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公元1798年)发表早五年。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2003)《数学》七年级上册《探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尝试探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进行描述;(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并使学生体会到与他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情感与态度)体验到数学活动  相似文献   
7.
礼仪教学贵在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对于如何将老师的教落实到学生学的实际行动中,作者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实际探索.  相似文献   
8.
林高明 《吉林教育》2006,(11):61-62
教育博客风驰电掣地闪击着众多教师的心与眼。那时我还游离于网络世界之外,不知其为何物。甚至还对此怀有一点疑惑与不屑。也许是经常在报上看到一些网民网络成瘾的报道,自然而然心里有着一定的排斥。我对于在网络中阅读与写作的观点是:心浮气躁,哗众取宠,急功近利,缺乏思想。网络,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查查资料而已,用来进行教研可能会显得过于随意吧!在一次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中,张文质老师兴奋地推介教育博客的教研方式。我深触于心的就是这么一句话:教育博客开启了教研及交流的无限开阔的平台。点击广阔网络世界,探索精彩教育人生!  相似文献   
9.
10.
《就是那一只蟋蟀》一的课后习题中,问中的蟋蟀是否有寓意。《教学参考书》对此问题的分析是:“蟋蟀不仅是客观自然中的物体,更深的寓意是反映我们民族共同的心理心态。反映我们中国人共同的血缘和共同的化。”我们的不少教对此照本宣科,在具体分析诗句时却屡陷困境。共同的心理、共同的血缘和化就是蟋蟀的寓意吗?对这个含糊的答案,笔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