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线描结构与色彩结构是工笔人物的基本结构,线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文化积淀,色彩结构在色服从于线的前提下,在“色不碍形,线不碍色”的合作之中共同形成了工笔人物画的画体特征。中国画的色彩观基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观念而有青、黄、赤、白、黑五行之说,形成了“五彩彰施”、“随类赋彩”的设色准则和要求。学习研究中国古代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结构,对发展现代工笔人物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汪镛,清代书画家。初名铭,字笠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清时期,松江地区人文荟萃,书画鼎盛。汪镛自幼耳濡目染,深受影响,青少年时就在艺术上取得一定成就。稍长,师从玉壶山人改琦,诗、书、画均得其指点,画艺大进。改琦见其天质聪慧,遂把爱女小茶(允)许配给汪镛为妻。凡人物、花卉、山水,尽得  相似文献   
3.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罗先生就不断的携带书画作品走出西安,或参加重要的大型展览,或举办精彩的个人艺展.足迹延伸到长江南北、神州内外.  相似文献   
4.
王俊 《考试周刊》2008,(13):219-220
随类赋彩色彩相和--中国画的色彩法则.传统中国画里墨与色的冲突,在理论上产生极大的不谐调.以"水墨为上"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画在色彩上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古代早期壁画对色彩的极大热情和张扬给我们在传统艺术上两方面的启示和思考,中国绘画的色彩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在画底、颜色的研制和使用上都有着丰富的完整的独特的功能和严谨的程序.中国画的色彩,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调的局限,比较重视物体本身的固有色,而不去强调在特殊光线下的条件色.画那一件物品,就赋予那一件物品的基本色,达到色与物、色与线、色与墨、色与色的调和.  相似文献   
5.
唐代水墨画的出现,在谢赫“六法”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用笔理论”的深入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画形式的多元繁荣与审美提高。属于“阴阳五行哲学”的“色彩五色观”为“墨分五色”的“水墨五色观”提供了观念基础和美学依据。水墨画、赋彩画、彩墨画以至任何绘画的审美共性在于作为符号表达方式的“用笔”。  相似文献   
6.
浅析中国山水画"水墨为上"色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早期绘画重视色彩的运用,山水画出现初期也遵循“随类赋彩”的法则。中唐时期,王维始用“水墨渲淡”。自此,以五墨代替色彩的“水墨画”和兼用平涂和晕染的“着色画”共同发展。宋以后,水墨画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山水画形成“水墨为上”的色彩观。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古代玄学思想的影响、墨的发明以及水墨画的绘画形式与古代文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心境之间的契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设色方法,对色彩并置形式作了归纳;指出‘骨法用笔'的笔墨与‘随类赋彩'的设色都是归于‘气韵生动'这一前提,运用笔墨色传情达意的造型手段,色彩当然也就是写意的色彩一‘意象色彩”;同时认为传统人物画的设色追求也在于“气”——化万笔为一笔,在“随类赋彩”中以达“气韵生动”。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论述了对谢赫的“六法论”之一“随类赋彩”的认识,认为中国画色彩的讨论与应用,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逐步创新。  相似文献   
9.
刘芳寅 《大观周刊》2012,(30):43-43
色彩是绘画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是情感的符号,精神的载体,中国画用色和文化背景、哲学观念、民族地域、物质材料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画用色的主观性不仅仅体现在设色上,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用色的意趣,达到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0.
“随类赋彩”色彩观念的形成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是画家实现其审美诉求的必然方式。本文从“随类赋彩”产生的文化背景、画家与客观物象及所使用的物质媒介的关系展开,论述此种色彩观念的形成是画家价值判断的变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