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体育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燕 《海南教育》2014,(2):44-45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质量和水平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由于体育课在室外进行的特点,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点都在活动中,易分散。因此,体育教师的课堂提问尤为重要。针对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结合城三小的市级课题《"教学内容问题化"资源库建设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可从四个"点"入手,尝试优化体育课堂提问,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问题化"教学。  相似文献   
2.
我说奥运     
<正>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无疑是一场盛会,每个人都向往着它的到来,但它不单单是一场盛会,一个比赛,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奥运精神,一种人人都该拥有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跳远助跑专项技术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主要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助跑专项术特点要求,并说明了助跑是跳远运动中最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预习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重点从预习存在的问题以及预习的内容进行阐述,通过加强对初中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和强化教师预习反馈两方面,积极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搭好学生英语阅读的"起跳板",从而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学习错误产生于学习活动中,亦可"消化"于学习活动中,那么如何"消化"呢?作为教者的我们应因势利导为学生创造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让"错误"成为学生认知的"转折点",让"错误"成为学生思维飞跃的"起跳板"。故而教师应以发掘资源的眼光看待"错误",巧妙地利用"错误"甚至可以故意布设"错误",以夯实数学的课堂教学。一、巧设"错误"陷阱,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如在"认识扇形"一课中,我故意抛出问题:"扇形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跳远助跑具有双重任务,第一是发挥最大速度,第二是准确踏上起跳板,且要尽量减少起跳损失距离。跳远助跑的稳定性是取得较好成绩的根本保证。在比赛中,有经验的运动员会根据风向、天气等因素适当调整自己的助跑距离、助跑节奏,并且能够稳定地发挥助跑速度,这是成熟运动员的重要标志。本人经过数年的教学和训练,总结出一些适合业余跳远运动员助跑稳定性的方法,以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基础教育:缘何而痛最近几年,教育一直被高度聚焦,自身也一直处在"高烧"状态。跳出教育看教育,感慨良多。高期待带来的集体焦躁、整体浮华,使教育从上到下、由内而外,充满着高压与牢骚。高频度的教育改革,"动听"却不管用,"出奇"而未能"制胜"。吃着肉而骂着娘,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当全社会把出人头地的"宝"押在教育这一注上时,"输不起"就成了教育系统内外的痼疾与心病。我以为,当下教育病的根本诱因就在于:一是成长的高风险。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啻为控制中国人口数量无序增长的良策,在一定时期内可能还  相似文献   
8.
<正>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教科书对于学习来说,是手段、是工具。因而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重新整合教材进行教学至关重要。本文拟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例,谈一些自己的粗浅见解。一、整合教材,开掘思维深度苏科版物理教材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时,采用的步骤如下:试一试: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我认为,虽然"试一试"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与学习兴趣,但无法实现对现象的选择性知觉,  相似文献   
9.
陈芳 《考试周刊》2011,(79):14-15
"以人为本"一词对于广大教师并不陌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取代了教学中的"以本为本"。小学英语教师要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践进行学习,让教材不仅成为学生的"落脚板",而且是"起跳板"。  相似文献   
10.
<正>蹲踞式跳远技术需要具备较好的下肢、腰腹肌力量和身体协调性,同时在教学中往往也会出现踏跳不准,腾空没有高度,空中不能形成蹲踞式,落地小腿不能前伸等一些问题,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改进蹲踞式跳远技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呢?经过长期的总结与实践,笔者巧妙地将小垫子作为辅助器材引入到蹲踞式跳远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