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02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浅谈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和功能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我国几代图书馆学家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发展,图书馆学理论体系逐步健全,一大批具有一定影响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论著不断出版,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如火如荼,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概念和新理论,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图书馆学的发  相似文献   
2.
通过先秦时期儒法地位悬殊差异的比较研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儒学官学化失败的原因。认为先秦学官学化失败不是偶然的,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儒家的超前性特质所决定的。这说明,一种思想能否成为统治思想只能取决于时代的需要和选择。  相似文献   
3.
李祖超 《教育探索》2001,3(9):25-26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必须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教育理论作指导,而教育理论是教育科研的产物   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有科学、正确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1]列宁也曾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2]“不把理论看作首先是、最主要是行动的指南,那就大错就特错了。” [3]因…  相似文献   
4.
从两性的自我意识解读鲁迅的《伤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逝》中 ,“新女性”子君的形象无疑是鲁迅创作思想上一个超前性标志 ,子君的悲剧初看为经济生存能力不力 ,但实质是女性自我意识匮乏导致被疏离的命运。而两性自我意识的不平等现象更使得作品的悲剧性意义凸现在变革社会、树立“新人”的意识问题上。  相似文献   
5.
试论图书馆员素质的超前性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图书馆员素质的超前性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讨论了现代化管理下的图书馆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现代化管理技术,对继续教育与超前性培养等方面的问题作出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会计实验教材在会计实验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会计实验教材编写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实验效果的好坏。目前会计实验教材存在内容不全、忽视超前性、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脱节等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7.
几年来,我校管理坚持一个宗旨——实验为本,抓住一个核心——教育科研。不断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我市教育改革中发挥了超前性、实验性、示范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应努力追求“充分的、生产性的和自由选择的就业”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而更要将“提升就业质量”作为发展的新视角.提升就业质量的途径和措施主要包括基于就业质量的提升、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超前性以及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推行“双证书”培训制度的现代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9.
校园化作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应充分认识校园化的重要性,遵循校园化建设的原则,注重校园化的超前性、多样性,形成校园化建设的合力,最大限度发挥校园化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汤凤娟 《情报杂志》2002,21(11):53-54
阐述了信息双重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客观性与主观性、时效性与延续性、滞后性与超前性、共享性与垄断性、可发散性与可收集性、可用性与无用性、信息过剩与缺乏、公开性与保护性、信息富裕与信息贫穷,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信息特征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