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262篇
科学研究   3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54篇
综合类   2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赛前焦虑、心境状态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测试研究方法,分析了人格特征与运动员的竞赛焦虑和心境状态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人格特征运动员之间在比赛期间存在显著的竞赛焦虑和心境状态差异;比赛期间躯体焦虑比认知焦虑更能影响运动员的潜能发挥;心境状态是运动员竞赛焦虑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3.
据媒体报道:河南新密市农民工张海超在郑州打工回乡后,发现身体不适,到北京等多家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尘肺,而具有职业病鉴定资质的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却诊断为“肺结核”.他为证明自己的病情,历尽了周折,最终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开胸验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叶,随着五四新化运动的兴起,沉闷了几千年的中国女性喊出了石破天惊的解放之音,但这声音很快就消失在启蒙与救亡的革命洪流中;20世纪中叶,妇女形式上获得了与男子同等的政治、经济权益和地位,却以女性性特征的消弭为代价;新时期以来,活跃在妇性作家笔下的是反叛男性神话、颠覆已有意识形态大厦的女性形象;20世纪的最后十年,女性写作转向“躯体叙事”,不自觉中又迎合了男权中心主义的窥探和畅想需求。  相似文献   
5.
铁凝在塑造鲜活的女性形象的时候,描绘出了一个个让人赞叹的女性健美的躯体,同时也切入到女性的原欲世界,表现女性肉体的觉醒.这种身体自觉意识显示出作者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6.
武炜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11):57-59
以参加第六届全国农运会田径项目的150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量表"(简称CSAI-2问卷)为测试工具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的运动员竞赛焦虑状态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女运动员竞赛焦虑状态各因素得分略高于男运动员;(2)不同运动年限的运动员竞赛焦虑状态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运动年限越长竞赛焦虑状态各因素得分越高;(3)不同专项的运动员竞赛焦虑状态各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准妈妈感受着孕育生命的奇妙和欣喜时,新生命的成长也带来了属于孕期的一些不适和烦恼。比如,难受的孕吐、腰酸背痛……有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这些不适呢?不适1:孕吐孕吐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多数在孕12周左右自然消失。  相似文献   
8.
坐看云起时     
君不知,独处之时,并非总是孤寂。生命的火花,在此刻点燃;混乱的思绪,在此刻开始井然有序;因生活而疲倦的躯体在这一刻恢复活力;麻木的心,在此刻变得柔软、温暖……一个人,可以蜷在被窝里,享受那份难得的自在与清静,那一份安宁,如片片加了  相似文献   
9.
某市一教育研究机构日前做了一项调查,从调查数据看,中小学教师的强迫症状、焦虑程度、人际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比一般人群高,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学生面前经常发脾气,迁怒于学生;与人交往不自在、不自信,容易猜疑。从性别来看,女教师的焦虑倾向高于男教师,而男教师的职业稳定性低于女教师;从年龄看,中老年教师的强迫症状和躯体化倾向比较明显,而青年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敏感、偏执等方面。这样一个高素质、高学历的知识阶层为何在以上心理健康指标上却偏离常模呢?第一,工作本身的压力。据全国中小学…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进入城市会面临某些心理不适问题,具体表现在居住变化、经济压力、就业不足与保障不力等导致的心理不安、焦虑与抵触失衡心理,以及社会交往产生的封闭自卑心理、城市认同感欠缺与市民意识缺失等。心理不适问题的产生既与城市体制性因素以及城市居民的偏见与歧视有关,也与失地农民自身人力资本不足、农村传统文化的持续影响有关。应该从物质层面做好就业与保障工作、从社会文化层面扭转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以及从个体心理层面构建心理调适机制来实现失地农民心理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