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教育   90篇
科学研究   7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形态出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出现如何可能的问题又是困扰哲学的难题.康德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没有得到科学的解答.是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首次全面回答和论证了这一问题,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哲学是由黑格尔完成了,因为他的哲学体系乃是集以往哲学全部发展之大成,而且他本人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体系迷宫,达到真切认识世界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道家哲学没有本体论,没有镜式主体,道生万物,道即万物,所以“道”与“逻各斯”的“在场的形而上学”大异其趣。庄子与德里达的相遇是在语言哲学上,他们都在思想与世界之间塞进了漂泊而暧昧的语言夹层。本以庄子的“曼衍”与德里达的“分延”相发挥。德里达强调语言的隐喻特征,又恰好与庄子的“三言”巧合。语言既然不足以传达真理,二家就顺理成章地将哲学推向了学。  相似文献   
3.
哲学对意义的思考主要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存在的层面进行探讨,各自得出不同的结论。文学的意义追寻则经历了以作者为中心的文学意义观、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意义观、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意义观作以及作者、文本、读者的三者对话关系中的意义观,而到了雅克·德里达彻底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意义则在解构中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4.
国际关系中存在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表达,试图以西方文化代表人类文化背后的“本真说明”,而其他文化只是作为被支配音存在。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来看,这种文化中心主义本身就是虚妄的,文化之间不存在等级制的关系,各种文化都是对客观的延异和替补。在国际关系中运用解构主义的目的在于强调世界作为文本的开放性,消解人为设定的“中心”文化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意图从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基础的三个方面进行诠释,在此基础上重新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展开反思,认为要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必须正确处理好中西方文化的包容与共生关系,宣传教育中的理性与感性形式,最后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回到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索菲亚(Σοφια)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哲学"西文词汇的词根,在古希腊文化中的本义是"智慧"。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哲学本来就是追求智慧索菲亚的一项活动,但在哲学发展史的进程中,逻各斯中心主义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如此,逻各斯与索菲亚构成了追求智慧的一显一隐双重路径,但索菲亚观念史这条隐秘的追求智慧的路径却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  相似文献   
7.
道与逻各斯的并置探讨是比较诗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将两者展现在生态建构中的形态给予呈现则会发现,逻各斯导向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与道蕴含的智慧将在此种观照中走向两极,这作为后工业时代视角下的结论,确实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8.
汉语和合本圣经《约翰福音》开篇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中的道是由希腊语λóγοs(逻各斯)翻译而来。通过对老子、《周易》和孔子等哲学思想中关于道的涵义剖析,可以发现道是蕴含着万有之规律、人的行为规则以及宇宙变易和人生原则之意。而同时包含创造论、基督论和救赎论等三重意义的λóγοs无一不是通过言语来体现的,汉语圣经把λóγοs翻译为道仅部分表达了其创造论涵义却消解了其余两方面的意义,因而只有将汉语圣经中的λóγοs译为言语才能完整体现和囊括λóγοs原本的多重涵义。  相似文献   
9.
丁祎 《文教资料》2014,(36):86-88
《奥德赛》着重刻画了奥德修斯的海上漫游经历,其中,作为诱惑者出现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尤为活跃。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个女性世界,被建构成与文明社会相对的、被自然和本能主宰的世界,充满秘索思的特质。奥德修斯在这个女性的自然的迷魅世界中闯荡、获得知识与理性的过程,正象征着古希腊人以逻各斯精神为武器,挣脱秘索思的迷魅,建构理性的认知观,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基于赫拉克利特的残篇,尝试从认识论的角度对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做出一种合理性的解读。首先指出人通过智性认识的是一种可被言说的属人的逻各斯,这样的“逻各斯”是基于人的认识能力的一种“有”;源初性的“逻各斯”本身是不能在属人的经验界限内得以认识的,正如赫拉克利特在残篇中所描绘的这是“那智慧者”的逻各斯,是一种作为万物之所以有的“无”,其自己展开自身又返回自身。那么对“逻各斯”的认识就陷入了一种困境。通过分析发现,在认识论中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对源初性“逻各斯”认识的思维有限性即人的有限性是产生这样的困境的根源,最为直接的表现为人的可“思”却不可“言说”的尴尬困境。最后,对人的思维有限性即人的有限性这一问题以及如何才能规避这一有限性从而直面“逻各斯”本身做出尝试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