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7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避讳造词是多种造词法的综合运用,它的产生或出于宗教迷信心理,或由于对统治者的敬畏,或出于某种美好的愿望。这种造词方式产生的词语在客观上促进了汉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有利于语言的完善和繁荣。但是,不必要的避讳造词也给汉语言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给人们带来了负担和不便。  相似文献   
2.
暴希明 《新闻爱好者》2008,(12):140-141
避讳是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的产物。它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出于对国君和父祖的尊敬或畏忌,不敢或不愿直呼其名,凡遇到和其名相同之字,都看做是忌讳而避开不用,而采用改字、省字、缺笔等方法来加以代替。  相似文献   
3.
明清档案中的抬头与避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抬头与避讳,是封建等级制度在书写规则上的集中反映。文章对明清档案中抬头的主要表现形式,避讳的主要方法及一些特殊的避讳字样进行了探讨和阐释。  相似文献   
4.
《浙江档案》2004,(5):42-42
何忠礼在《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撰文指出,在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中,有种种忌讳,其中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忌讳,就是对尊者、长者、贤者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人们将这种忌讳称做避讳避讳起源于西周,但当时的规定还比较宽松,如不避偏名和嫌名,在诗文中不必避讳,特别是只对死者加以避讳等。从秦汉以后,避讳逐渐严格化,不仅生者也须避讳,二名要避讳,要避讳嫌名,无论说话或写字都要避讳,盛行私讳,甚至为避讳而改姓等等。避讳的方法很多,至少有改字、空字、缺笔等七种。避讳虽然使史籍的记载造成了混乱,给史料的运用增加了困难,但…  相似文献   
5.
钟嵘《诗品》将与他稍早的南齐诗人王融列居下品,其对于王融多称表字,引起后人争议。《四库全书总目·<诗品>提要》最早提到这一问题,但给出的解释显得含混。结合齐梁易代之史实,钟嵘之所以称王融表字,既非有所私尊,亦非避齐和帝之讳,而是避梁武帝之忌讳。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本文从避讳的产生与发展、范围与方式、危害与利用等方面作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学顾炎武十分重视金石字的考释。顾氏的金石字考,在勘正金石碑刻误字的同时,对石刻碑中的俗字、武后制字、避讳字也能一一指明。此外,对于碑刻中的一些语词,顾氏也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8.
古代人讲“避讳”,即子女避祖、父名字讳,臣民避君王名字讳。一般地说,是枉写文章、谈话时避开要避讳的字,通常是用其他的字来替换。普通老百姓的避讳还好办.而帝王的避讳可没有商量的余地,它带打强制特点,弄不好就会被杀头。  相似文献   
9.
张学会 《文教资料》2007,(33):63-64
谐音双关是利用同音异义词,紧扣双重语境,增添不同的感情色彩,取得修辞的特殊效果。谐音双关在我们的身边被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0.
李滨 《武当》2009,(9):31-32
避讳”,是我国古代重要礼俗之一,更是儒家政治忠孝道德标准。《礼记&#183;曲礼上》载:“人竟而问禁,人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