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教育   57篇
科学研究   10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开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就好像进入了时空隧道,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决胜千里的军事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给人类奉献宝贵的精神食粮的艺术家……一个个鲜活的面孔映入眼帘。滴水见太阳,沙砾现沧桑,从中我们也能叩响伟人的心扉,探寻到伟人的心声。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物理学教育中进行科学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的剖析,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物理学史料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德育的极好素材.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采访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之后,写了长篇通讯《两弹元勋邓稼先》。这篇通讯由新华社对国内外播发后,引起了很大轰动。这次采访给了我很大启示:在我国国防科研单位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默默无闻地埋头苦干,为中国的强盛不遗余力地奋斗着。从此以后,在有关部门的热情支持下,我开始进入这个“禁区”采访,在这个鲜为人知的领域里,我又接连采访了一些和“两弹”有关的人物,其中有科学家,也有军队的领导,张蕴钰将军就是其中之一,这位满怀报国豪情,又有诗人情怀的将军,对我谈的许多关于中国核武器靶场选址的秘闻,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4.
《留学生》2011,(7):21-21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科学家们,掀起了第一波“归国潮”。他们回国后,填补了我国多个科学技术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云生 《科学中国人》2015,(7):36-41,2,1
"我个人不值得宣传,党和国家已经给了我很多的荣誉……"当笔者第一次采访许进委员的时候,他如是说。然而循着许进委员的足迹走进他的工作和生活的时候,会让你发现一个政协委员的担当和对责任的崇敬。  相似文献   
6.
本设计从激情导入到渲染气氛,从回忆历史到采撷文句,从重点字词训练再到拓展延伸,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紧紧围绕上述的三个层面来设置。特别是最后的习题设置紧紧围绕学生所处的地域历史来设置,围绕课文文本来设置,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这有利于将同学们的阅读,从现代延伸到近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用作业的形式呈现,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  相似文献   
7.
邮票资料     
《集邮博览》2014,(11):93-94
《中国现代科学家(六)》纪念邮票 发行时间:2014年10月16日 志号:2014-25 图序图名面值(6-1)J王淦昌1.20元(6-2)J赵九章1.20元(6-3)J郭永怀1.20元(6-4)J邓稼先1.20元(6-5)J朱光亚1.20元(6-6)J王选1.20元邮票规格:30mm×50mm齿孔度数:13.5度整张枚数:16枚整张规格:146mm×240mm版别:影写  相似文献   
8.
【我解读】作者杨振宁是家喻户晓的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他和课文中的主人公邓稼先既是同乡,又是中学和西南联大的同学,曾一起坐船去美国留学,彼此有着深厚的友谊。邓稼先在1950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参与并领导了两弹一星的研发,为新中国国防科技的强大作出了杰出贡献。不幸的是,邓稼先英年...  相似文献   
9.
1987年10月的一天,我接到国防科工委的电话,电话中让我于次日下午到北京八宝山公墓陪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为不久前我采访报道过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扫墓。杨振宁教授与邓稼先教授的深厚友谊那天,我如期而至。同时前往扫墓的还有宋健、周光召,以及国防科工委的负责人伍绍祖等。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也去了。这天杨振宁身穿白色的风衣,黑色西装,来到八宝山的骨灰堂。他眼里含着热泪,向他少年时代的同学、好友邓稼先的骨灰盒深深地鞠了3个躬。祭奠以后,在院子里他同我们大家合影留念。杨振宁教授与李政道教授在上个世纪50…  相似文献   
10.
科海泛舟 接触自然科学,我们深感钱学森、邓稼先等人精神的伟大;走近社会科学,我们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深邃;品读天文科学,我们沉醉在“嫦娥”的飞天壮举之中……我们紧扣时代的脉搏,走进科学,关注科技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不断发展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