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与都德有约     
追忆过往,听你诉说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 ——题记 风车依旧在悠闲地转动着,只是不再发挥它的作用。每一件新发明问世时,总会毁灭一些陈旧而又美好的事物,如同这间磨坊。但是,在这里,曾经随风飘散的思绪却从未遗失过,他们辉煌着飞跃,就像你——都德一样。  相似文献   
3.
华东 《语文天地》2015,(2):14-15
一、抓住重点,巧定主问题教学目标《最后一课》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小弗兰士和韩麦尔先生,常规教学一般都是抓住小弗兰士的心理的变化来设计教学的。长文短教,需要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必须准确制定主问题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主问题时要另辟蹊径,抓住韩麦尔老师的语言描写解读人物,品味韩麦尔老师的人物语言,感受爱国情怀,从而突出课文最精华的部分。由于学生对小说所写的普法战争的故事背景非常陌生,缺少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很难体会主  相似文献   
4.
轻合上书,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意大利诗人但丁在《神曲》中说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篇名为《都德的老磨坊》的文章,说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年轻人,在外打拼受挫后,回到了家乡普罗旺斯,买下了一个荒废的小磨坊。不顾村中人的嘲笑、讽刺及家人的百般阻挠,在花鸟的陪伴下每天坚持写作,最后成为了闻名的大作家。他的全名叫阿  相似文献   
5.
在法国南部,古老的普罗旺斯以其丰富的自然形象、淳朴独特的民风而引人注目,并对小说家都德的创作具有价值与意义。都德早期的一些代表作就是以普罗旺斯为主要创作背景,在人物、素材、语言运用及主题设计等方面均带有浓郁的本土风味,形象、幽默地再现了南方人的性格哲学与风俗史,并形成了极具地域色彩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6.
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作为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曾博得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读者的喜爱。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得力于小说中所蕴含着的深厚的爱国情韵。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都熟悉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但是想不到的是,而今的法国并不像中国等国那样学习这篇课文,法国中学并没有都德的《最后一课》,甚至许多法国人也不知道都德是何人。而文中描述的被德国侵占的法国领土最初就属于德国而不是法国,当地居民本来就说德语而不是法语,甚至包括文中主人公小弗郎士或许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张伟 《出版史料》2010,(2):65-66
都德的《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中的精品。自1873年发表以来,它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并常被选为中小学学生的语文教材,流传广泛,脍炙人口。小说的情节很简单,是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9.
周志良 《教学随笔》2007,(10):35-36
临下课时都德小说《最后一课》的教学进入“高潮”。小说集中语言、、神态、动作各种描写塑造了沸麦儿先生高大的爱国形象。,其中黑板上“法兰西万岁”的大字,直接歌颂了他的爱国情怀,而这直接揭示主题的“两个字”学生又易匆匆略过。群此,我用慢镜头,故意在此放慢节奏,让学生品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柏林之围     
巴黎被围的第一天,我去到他家。我记得,那天我很激动,心里惶恐不安。当时,巴黎所有的城门都已关闭,敌人兵临城下,国界已经缩小到郊区,人人都感到恐慌。我进去的时候,这个老好人正坐在自己的床上,兴高采烈地对我说:“嘿!围城总算开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