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媛媛 《大观周刊》2012,(41):67-67
芜湖铁画,原名“铁花”,是著名的民间美术种类之一。在创作时融入了国画的技法,艺人们以锤代笔,以铁为墨,融合了中国传统剪纸木刻艺术,由线到体打造出铁画的气韵。主要采用虚实相间、黑白对比的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视觉张力。本文主要从铁画的线与面,黑与白创作技巧来谈铁画的视觉冲击力。  相似文献   
2.
传统手工艺产品要在市场化道路上取得成功,就必须进行彻底的创新.而创新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外型设计创新.以芜湖铁画为例,分析芜湖铁画现状,针对市场需求情况,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从功能和图案两个方面对芜湖铁画外型设计创新的方法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芜湖铁画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它以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已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技术更新、文化变迁的背景下,芜湖铁画工艺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困境。本文通过对芜湖铁画艺术的发展现状分析,阐述了芜湖铁画题材品种、功能价值、材料性能以及工艺技术等要素的艺术创新方式,同时提出了符合芜湖铁画产业发展的策略构想,从而使其适应地域性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并能够在国内外文化竞争和文化市场中占领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4.
芜湖铁画,延续三百多年,至今依然光彩照人,令人赞美。研究芜湖铁画的源流、锻制技艺、艺术属性、审美取向,从中梳理出铁画艺术审美取向中的材质美、意象美、意境美,加强对芜湖铁画的认识、理解,提炼芜湖铁画的文化内涵,对我国铁画今后的创新发展、人才培养、受众审美等方面等进行概要的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华夏儿女骄傲。然而,如今的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普遍面临着市场瓶颈问题,"芜湖铁画"作为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理应走在网络市场开发的前列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从而促进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久健康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芜湖铁画应顺势而为,实现从供需失衡到供给升级的范式转换和发展转型。要优化芜湖铁画供给的内容和结构,创新芜湖铁画供给手段和活态保护机制,要善于借势,主动融入城乡建设;勇于创新,提升供给效能;形成合力,推动供给升级。  相似文献   
7.
芜,湖     
清歌 《大学生》2012,(Z1):140
芜湖,芜,湖。字面已经很清楚,草本的品相,水做的骨肉。所以芜湖是女子,有着挥不去的闰阁气。我与她相伴三十年,同胞一体,相好亲爱,却难说出她究竟好在哪里。她是鱼米之乡,商埠重地,有铁画,蔑编,梨簧戏……是五味俱全的小宝地。但无论用哪一种去匡她,拿什么去比她,都还缺了一味。她的引子是水,所以千变万化,她是2000年前一脉大水自东而来,忽然迎面天门山一横,像逶迤而行的仙人打了个趔趄,便一折,一回,折而北去。其时道旁湖沼密布,遍布鸠鸟,芜藻深幽,称为"芜湖"。芜湖是小城,小是五脏俱全的小,城却是真正的一方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自古以来是皖江要塞,兵家必争的芜湖城,却少见笔直  相似文献   
8.
容铁 《收藏》2013,(7):171-171
容铁在文人画的传统基础上,吸收了西画的一些技法,用传统的水墨手法来表现山水画的光晕之韵,力求突破文人画程式,追求绘画语言的现代感,耐人寻味。——邵大箴(著名美术评论家)  相似文献   
9.
对芜湖铁画的艺术价值分别从材料选择、构图方式以及色彩运用这三方面进行分析,肯定了铁画的艺术价值;同时,对芜湖铁画的今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进行艺术形式的创新以及芜湖铁画产业发展策略构想两大方面。  相似文献   
10.
创意旅游是文化创意科技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发展创意旅游可以推广文化,提升城市形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尝试以创意旅游引领芜湖铁画实现突破和转型,开发其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价值,并为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研究提供借鉴。文章分析了发展铁画旅游的意义,在铁画创意旅游发展条件等基础上,结合芜湖区域铁画旅游开发现状,建构创意旅游视域下的铁画旅游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