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篇
教育   8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云兰 《宜春学院学报》2004,26(1):89-91,102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坚力量阿多诺,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人性的异化充满了深深地忧虑与关怀,他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以及为现代主义艺术辩护体现着浓厚的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阿多诺袭用了黑格尔美学的概念和范畴,因而是黑格尔美学遗产的继承人,本文认为这是一种误读,并从五个方面比较了阿多诺与黑格匀美学的本质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自古希腊哲学以来,同一性一直是哲学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然而在人类运用强制性的同一性使一切变得整齐划一的时候,却发现同一性并未带人走向幸福的轨道,反而把人带入了奥斯维辛、古拉格群岛。阿多诺从反思人类所遭受的苦难出发,在认识论、存在论和实践三个层面对同一性哲学进行了批判,勾画出了一幅同一性哲学带来的形而上学的没落的画卷。但是,阿多诺对同一性的批判并不是要抛弃同一性,却恰恰是要在非同一性中拯救同一性,拯救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4.
阿多诺的"反艺术"与庄子的"法天贵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阿多诺与庄子所具有的“反艺术”倾向与他们的哲学思想及对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的看法密切相关。通过否定现存艺术从而实现理想艺术是他们共同的艺术诉求。凌乱破碎的图景与虚静物化的状态是他们达到理想艺术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凡尔赛文学在各大媒体上演了一场大众狂欢。“凡学”的鼻祖《小时代》体现了阿多诺所描述的文化工业本质,即拜物性、同一性和欺骗性。面对凡尔赛文学带来的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文化狂欢,中国文化产业应该提高警惕,对其提出尖锐的批判,以此激发大众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国建文  肖李 《美育学刊》2023,(4):98-104
教师审美敏感力是教师审美素养的构成性要素,具有敏锐察觉审美问题、及时把握美育契机、自觉进行审美反思等实践特征。但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在学校教学的时间、空间、主题以及对象等方面,教师审美敏感力的发挥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可尝试从明晰教师审美敏感力的边界、对教师进行审美引导以及完善相应的外在保障等方面破解困境。  相似文献   
7.
王奥娜 《美育学刊》2020,11(2):102-107
阿多诺其人一生都在音乐和哲学之间徘徊往返,这不仅体现在其思想逻辑里,更显现在其著作中,然而相较于阿多诺的哲学思想研究,对其音乐理论研究却是少数。从《启蒙辩证法》的文本入手,深入挖掘“启蒙”的内涵,明确“启蒙辩证法”自身的逻辑线条以及其中的启蒙精神与批判逻辑在《新音乐的哲学》中的自觉贯彻,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阿多诺的哲学、美学和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8.
阿多诺的美学观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否定性。否定是艺术之为艺术的本质之所在,只有否定,才能破除文化工业对艺术的控制,免于人在快感中的沉沦。姚斯认为,阿多诺对否定的强调将艺术置于一种二难的境地,简单地将审美经验置于肯定和否定的两极,不仅没有认识到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的地位,而且忽略了艺术的交流功能及审美经验的认同。由此,在对阿多诺批判的基础上,姚斯完成了对审美经验的重构。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性语境中,"阿本之争"体现了现代性问题的悖论性与复杂性,表征着"现代性的张力"。在电影观上,阿多诺与本雅明有着重大的分歧:前者认为电影是极权的工具,它抑制受众的想象力,有着粗鄙化的商业倾向;后者则认为电影是反抗极权的武器,它打破艺术的贵族化垄断,丰富受众的感知方式。"阿本之争"的背后潜隐着如何认知现代社会与现代艺术的离合关系、如何认清科技的压抑性与诗意性的共生关系以及如何捍卫现代性语境中个体的"完整的自由"等十分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以来,华语乐坛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国风"流行歌曲浪潮.本文在总结分析"中国风"现象来龙去脉的基础之上,运用阿多诺的流行音乐理论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一个较为深入的批判性解读,认为中国风歌曲在制作上存在着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的特点,在听众接受上存在着精神涣散和听觉退化,而其具有的怀旧情结能够起到社会粘合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