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故宫博物院藏西晋陆机《平复帖》,是著名的传世法书巨迹,关于其书体,宋代以来即众说纷纭,至今尚无统一结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吴人书法”在书史体系构建中的缺失有很大关系。东晋葛洪《抱朴子》记载,三国时期,江南形成了与中原风格差异较大的吴人书法,其特点是用笔古拙受行书影响较小。东吴灭亡后,吴人书法家出现了改学中原新书风的潮流,但从《南史》和唐代窦臮《述书赋》所收录吴人书法家作品的品题,可以发现,直到南朝初年,吴人古拙保守的书风仍在延续。吴人书法的视野,为理解《平复帖》书体问题及书写年代,都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商洛学院学报》2016,(5):18-20
陆机入洛事件作为归晋孙吴士人投奔新朝的典型个案,对魏晋易代时期的士人心态影响较大。对此次陆机入洛的动机及其具体时间问题,后世学者多有探讨。在陆机入洛的动机问题上,通过对陆机入洛前后生平事迹、诗文创作情况的重新整理和述析,能够证明陆机在成年后离乡入洛的动机以"应辟"出仕最具可能。在陆机入洛具体时间问题上,重新考辨目前流行较广的各家代表观点之得失,也可以作出更具合理性的推断。  相似文献   
3.
张华对陆机甚为知赏,对其文学创作亦多批评,其中有句“才多”之评。张华“才多”之评切合陆机文学创作实际和文学理论主张,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张华自身的文学风格背景,且此评对后世陆机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痛苦、哀伤、嗟叹是汉魏六朝诗歌的主要音调,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作家陆机,他的诗歌中也往往流露出许多悲伤的情感。这种悲是对其内心情感的真实再现,是陆机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如有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有描写从军的艰苦生活,还有表达对人生艰难、命运难知的感慨等等。而对于读者来说,这些情感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陆机说过“诗缘情而绮靡”,即诗因情而美。情是诗的本位,诗美因情而有,而情中最生动、最具生命力的莫过于“爱情”了。《诗经》中占篇目四分之一者为情诗,这些情诗蜕尽了原始形式,充满浪漫爱的底蕴,似一颗颗明珠,装点着我国古老的民族文化。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体验那经历千年之久的质朴纯真的浪漫爱。  相似文献   
6.
陆机现存作品十卷,大部分为韵文,其作品用韵,可以归纳系连出37个韵部,基本与周祖谟先生考证的魏晋宋时期韵部相吻合,但是亦有比较多的韵部混用现象。研究陆机作品用韵情况对于了解魏晋时期音韵,特别是西晋音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8.
王粲《七哀》诗二首可以联系其创作背景来考察,也可以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二者足以互补而不必互相排斥。谢灵运的《登临海峤》一诗表明他与堂弟谢惠连之间有一种疑似的同性恋关系。从陆机的《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和风格以及他与陆云的异同。陆机背负家庭包袱太重,为人高傲,最后死于非命。  相似文献   
9.
在潘岳、陆机比较批评历史上,王夫之的批评颇具特色。他许以潘岳为俗:从创作内容、创作目的、主体诗气、艺术表现形式等俱是如此。他还认为陆机的诗歌创作以与弟陆云俱入洛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创作符合王夫之标举的雅的规范,且体现了晋宋风味这种诗美,而后期创作与潘岳一样,体现着俗。由此可知王夫之的潘、陆比较批评乃是早期陆机与潘岳的比较,批评的结果乃是雅、俗之别。如此鸿沟批评在潘、陆比较批评史上为第一次。如此批评也体现着王夫之诗学思想的某些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陆机的抒情赋成就较高。通过抒发自己对故国、故乡、家族、亲人以及自身的真实情感,陆机在作品中塑造出一个在现实中徘徊挣扎的文人形象。这个形象既有敏感脆弱、情感丰富、高傲自负的一面,又有坚忍不拔、深藏压抑、自卑妥协的一面。从广义上来讲,这个文人形象既可以是陆机,也可以是西晋时期整个文人群体的现实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