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0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48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诗四唱和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有一首 《无题》诗: 惯于长夜过春时, 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 此诗发表后没几天,逃居日本近十年  相似文献   
2.
黄遵宪曾任首届驻日使团的参赞,对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作有重要贡献。在日本期间,他与日本友人广泛交往,诗文唱和,留下许多深涵文化意蕴的佳作。他游览东京“后乐园”后写的七古长诗,就是其中的重要篇章。近年留日学者新发现一些与该诗相关的史料,对于深入理解诗作以及更广泛的文化史实,都有重要意义,故而很值得考论。抄本与传本的文字岐异,也大有校刊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顺治四年(丁亥),云间词人进行了一次唱和活动。最初有陈子龙、李雯、宋征璧、宋存标等人,后钱毂、宋征舆、宋思玉等人赓和。这次唱和词作结集为《唱和诗余》。从现存文献可以考证出李雯参加了这次唱和活动,至于没有相关词作存下,与他中途上京有关。这次唱和活动的主题是咏叹春天和闺情,词作表达上深于比兴,长于即事造境以寓心绪,云间词风比前期更为刚健。  相似文献   
4.
颂壮词     
词是歌儿舞女们,在文人们的雅集宴会上,助兴歌唱的歌辞,所以也叫曲子词。后来,技痒的文人们,竞起仿效,他们剥离了乐曲的束缚,扩大了表现力,加深了意境,使之做为一支诗坛新葩,在中唐以前开始萌芽抽枝,到晚唐已臻成熟,进入两宋后,更是枝壮叶茂,繁花似锦了。初期的词,带着它出生的  相似文献   
5.
范曾 《中国文化》2010,(1):171-171
<正>子曰诗可兴、观、群、怨,"群"者,唱而和也,宋玉《答楚王问》,郢中之歌者,其为《下里》、《巴人》,和者众;其为《阳春》、《白雪》,和者寡。周汝昌、顾随二公之诗词,盖和而寡者也,二公阅世既旷,感慨遂深,而摛藻霞蔚,浑脱浏漓,自是斲轮老手,不烦赞叹。今以二公之诗词,略述唱和之大旨。  相似文献   
6.
《文化交流》2010,(1):M0001-M0001
浙江、台湾、香港、澳门两岸四地数十位著名书画家共同参与的“中华情”艺术交流展,于2009年12月22日在西子湖畔的唐云艺术馆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7.
9月17日至21日,由陕西省副省长郑小明带领吴三大、赵振川、戴希斌等50余名书画名家和诗人赴宁夏参加“塞上江南·神奇宁夏”——“长安雅集”走进宁夏系列文化活动。此次活动由陕西省政府和宁夏自治区政府联合主办,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宁夏文史研究馆承办。  相似文献   
8.
孔超 《收藏》2009,(4):13-13
据相关资料显示,2008秋拍总成交额较上年同期下降47.93%.成为自2003年SARS引发市场低迷之后第二次大幅市场下滑。从买家情况来看,受到出口减少、能源价格下降的影响,拍场主力江浙,山西买家纷纷收紧荷包,大幅削减艺术品投资的资金,甚至暂时停止投入。  相似文献   
9.
张晖 《对外大传播》2007,(12):55-57
董晋先生于1931年8月出生在江西省鄱阳湖畔的都昌县,现年已76岁,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之一兼基金会委员,国际华文诗画学会名誉顾问。十分可贵的是,董晋先生先后同港台及海外40多位华侨、华裔诗人的相互唱和诗多达三四百篇,以诗交友,共叙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弘扬了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范仲淹与梅尧臣的《灵乌赋》,是两篇和题、和意的唱和赋。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被贬,梅尧臣作《灵乌赋》以寄,深表同情且为其鸣不平,并在赋中强烈地讽刺了朝中明哲保身的官员,更指出了朝政的弊端与荒谬。后范仲淹作同题之赋以“和”,表达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坚定态度,为民请命、尽忠于国的决心至死不移。《灵乌赋》是文学史上唱和赋的代表作之一,研究它对认识唱和赋的成因、特点以及艺术成就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