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靖康之变后,大量北方居民开始迁至南方各地,他们不但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增加了南方的军事力量,对南宋社会各个方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金灭亡,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端平二年(1235),强大的蒙古军队连年南侵,宋军节节败退。至卫王祥兴二年(1279)南宋的最后一个据点厓山也被元军攻克,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宣告结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场江山变易的剧烈程度远远超过了靖康之难,  相似文献   
3.
靖康之变后使南宋词人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也使批评界转变了研究思路,他们批评了花间词派遗存的侧艳之风,肯定了苏轼对词境的开拓,强调以爱国词为主调抒经济之怀,提倡词的雅化。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假天父下凡“诏书”这一特殊的宗教形式,打击、压制天王洪秀全及诸将领,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直至追逼封自己为万岁,以致爆发了天京内讧。这是太平天国作为旧式农民战争的性质和定都天京后逐渐向封建专政的蜕变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     
《中文自修》2010,(2):F0002-F0002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培士,南宋女词人,济南(今属山东)人,婉约派代表词人。父亲李格非,为元祈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搬家,有著录占代金石文字的《金石录》一书。李清照和丈夫在青州(今山东益都)乡里居住十年,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靖康之难后,赵明诫奔母丧南下,知江宁府,李清照载书擎建康。  相似文献   
6.
自将磨洗认前朝--赏《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楣 《出版科学》2005,(4):68-71
现在的年轻人已少有人知道风行一时的老画报<良友>,而它作为一位忠实的记录者,灵敏地捕捉了当时生动的日常细节和真实的生活气息,它所记录下的那些稍纵即逝的生活场景,自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 "人终为灰土,书终以传世".九旬老报人马国亮先生去国数十载,耄耋之年回顾<良友>岁月,未及看到它的出版即已匆匆辞世.而他在仙逝前为我们留下的<良友忆旧>,以良友人的身份回忆<良友>,第一次为曾经风光无限的<良友>画报(1926-1945)拂去岁月的烟尘,露出了它的真实容颜.正如书的副题--"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所揭示的那样:一方面为世人再现了<良友>从创刊、发展、繁荣以至内讧、衰落的沧桑历史,一方面又重温了<良友>所记录和反映的民国时代的社会氛围和历史情境.  相似文献   
7.
陈瑞青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1):53-54,84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六册汉文部分共收录宋代西北边境军政文书109件,其中第63件原题为<靖康二年四月十八日付第七将劄>,该文书写作的时间是两宋之交,反映了西军在入援勤王过程中各种势力的消长.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大多以汉唐为骄傲,中国上下五千年,一说到宋朝,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东京汴梁的繁华;也有人或许会想到"弱宋",岁币(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割地,战败称臣。一个朝代,为什么会有两种迥然不同的评价呢?基于此,笔者谈一下自己对宋朝军事方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位置     
"无论你做什么事,你的位置决定了你的价值。"这句让我想不起作者姓甚名谁的名言竟然如此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人生在世,面临的选择很多。很多时候,没有最佳的选择,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只有选择对了才能赢得最大的胜利,"尽己才"和"无施展"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宋徽宗赵佶的文学造诣颇深。他的书法、绘画乃至填词的功夫都名扬天下。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他独创的瘦金体书法,挺拔秀丽,可谓独具一格,令人无法超越。  相似文献   
10.
《靖康缃素杂记》为宋人黄朝英所作,是宋代笔记中的重要著作,它蕴含着丰富的训诂材料。本文从训诂术语、训诂内容、训诂方法和特点及训诂的不足的角度对此作了初步探讨,以发掘它的训诂价值,从而引起学者对宋元笔记中训诂材料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