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喜欢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这篇文章的原名是《西地平线上的落日——“雄伟的风景”之一》,在编入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时候做了改动。这确实是一个高明之举,原名(洒地平线上的落日——“雄伟的风景”之—谚把内容交代得太清楚,显得太实。改成(洒地平线上》后,更具一种含蓄美。  相似文献   
2.
高建群与劳伦斯两性关系视角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建群和劳伦斯都具有童年生成的对女性的密切情感。受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 ,他们的许多作品都以两性关系为艺术表现的视角 ,而对女性、两性关系及社会的思考和探索又表现出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劳伦斯立足英国工业社会的文化背景 ,表现工业文明对人及其两性关系的异化 ,探索西方文明社会的出路 ;高建群则主要是在半封建的或前工业时代的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背景中、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 ,透视两性关系 ,借对女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发掘探索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之谜。  相似文献   
3.
《西地平线上》一文中的典故通常被单纯地认为是增加了“日落”的人文、历史内涵,使得“落日”拥有了特殊的美感。这只是停留于自然观察层面上的感觉。实际情况应该是,作者以“日落”的描写为载体,主要表达对“大西北”积蓄的人文历史的思考,表达对大西北所具有的英雄精神和为人类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的礼赞。  相似文献   
4.
再次,分析文章采用的相同的写作手法。在两篇文章中,郁达夫和高建群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郁达夫在描写“江南雪景图”时,按照时间顺序引用古人诗句,给人一种天地间一片莹白的惊喜。高建群在描绘第三次落日时,实写当时的火烧云,用火烧云的“灿烂”“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来虚写当时的落日,  相似文献   
5.
<西地平线上>是高建群 又一篇充满西部风情的散文.这位名重西北的大作家对西部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发酵在他面对胡羯深处的夕阳时便再次成了可能.他把心中的梦想投注于现实中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里,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富有激情的文笔描述了这种"世间大美",在那辽阔、奇美的自然气象背后,传达出作家本人的审美体验和生命意识,这就是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折射出的人文之光.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高中语文有一篇来自西部作家高建群的散文《西地平线上》,该文通过描写西部三次落日之美,来展现西地平线上的风景美和历史人文之美。很多人读过本文之后都会认为这种美是一种雄壮之美。的确,"壮"是本文"世间有大美"的主旋律,但我们也不可忽视这种"壮"周  相似文献   
7.
高建群是新时期以来我国西部涌现出的一位重要作家.独特的经历,赋予其独特的审美视角.他以新疆伊犁"白房子"边防军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中长篇小说,成为传奇故事诗性写作文本的同时,还拥有了独特的边关文化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8.
以“最后一个”命名的小说,如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等佳作,往往隐含了历史的挽歌意味。但张国增的这篇《最后一座木房子》,不是那种关于“文化寻根”的宏大叙事,它指向的是个体生命的神秘梦魇。这是一篇颇有神秘色彩的小说。小说中的神秘感,不仅仅来自于内容的神秘,如木匠锡昌破坏了锡福新房子的风水,并导致了锡福的死亡,  相似文献   
9.
《当代图书馆》2009,(2):F0002-F0002
4月23日上午10时,“陕西作家著作专藏”启动仪式在省馆大厅隆重召开。今天是第十四届世界读书日,这个日子,对图书馆人意味着文献收藏与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关注全民阅读,营造一个充满书香的社会,是图书馆责无旁贷的光荣责任。在这一天里,“陕西作家著作专藏”启动仪式的召开,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是当今比较文学和中国文学研究界关注的焦点,我国当代著名陕西籍作家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参照意义,高建群受吉尔吉斯斯坦作家艾特玛托夫的影响,在创作中欣赏,赞美甚至神化女性,塑了众多优美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了与艾特玛托夫相似的女性崇拜情结,他在接受影响的同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功能,将外来的异质文化因素与本土文化有机结合,显现出陕西当代作家独具的特色,艾特玛托夫的女性形象从吉尔吉斯的群山草原走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作家宣扬的的博爱和至善,高建群的女性形象则从草原的白房子回归陕北的黄土高原,揭示了作家所探索的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迷和发展之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