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教育   50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译小说中有大量的增补、改译和删除等形式的有意误译。林纾和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也不例外。根据传统的翻译理论,该译作被视为不忠实的翻译。然而,这部译作在晚清却受到了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传统翻译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翻译伦理却能为此提供理论支持:林译小说中的有意误译具有不可避免性;有意误译中包含着忠实性的因素;有意误译实为一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考察林译小说研究状况,可以发现一个其他课题很少见到的现象:由于研究者学科身份和知识结构的不同,形成两种不同的学术取向和价值判断,呈现一道特异的"双向景观"。这种"双向景观",一方面形成一种学术互补,而从另一角度看,却又各自存在误区,而且在两个向度之间留下了不小的空白。其实,"双向景观"的两维,可能都对一个问题未引起充分的重视,这就是林译小说的特殊文化生态: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双向"互动"与"渗透"。通过对林译小说的考察,不难发现:中国近代小说翻译最初以思想启蒙为动力,同时受社会传统文化的制约,为迎合当时接受者的阅读习惯和情趣,其中必然包含了大量改制创作成分。不过,国人在翻译外国小说的同时,对西方文学从隔膜走向了解,逐渐通过选择、引进、吸纳,革新了中国小说,进而萌育了现代翻译观念。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 美国是学生非常熟悉和关注的国家,美国内战也是学生初中学习过的内容,学生感性的认知并不缺乏,故而课堂教学就定位在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上.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翻译史上,林纾是一位争议较大的翻译家。他不懂外语,又用文言文进行翻译,与他人合作先后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引人入胜,风靡一时。本文以目的论为原则,拟对林纾的译本《黑奴吁天录》进行细读以解释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2007年4月6日发行的2007-10《中国话剧诞生一百周年》邮票,全套1种。邮票图为3束灯光、2个喜悲表情的脸谱及其影子,在话剧舞台上影射出“100”的字样。背景为春柳社于1907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本乡座剧畅公演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的节目单(图1)。[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美国是学生非常熟悉和关注的国家,美国内战也是学生初中学习过的内容,学生感性的认知并不缺乏,故而课堂教学就定位在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上。  相似文献   
7.
正鲁滨孙干啥最赚钱?《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的一部作品,书中的主人公鲁滨孙流落荒岛,经过艰苦奋斗,把荒岛改造成了适合自己生活的家园。鲁滨孙勤奋、节俭、坚韧、有信仰的奋斗精神,也被标榜为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历史上,许多资本家的确白手起家,勤俭节约地打拼,把事业做大,就像鲁滨孙在荒岛那样。但是在没有登上荒岛之前,鲁滨孙都在干些什么呢?如果我们重新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就会看到当时世界干什么最赚钱。鲁滨孙的父亲让他做个本分人,老老实实地呆在英国,努力工作,成为中产阶级。但鲁滨孙却热衷于出海闯荡,搭载别人的船前往非洲几内亚,初战告捷,用大约  相似文献   
8.
由维梓 《初中生》2006,(9):13-13
一位叫马维尔的法国记去采访林肯。 马维尔: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想过废除黑奴制度,《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们那个时期就已草就,可是他们都没拿起笔签署它。请问总统先生,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下来,给您去成就英名?  相似文献   
9.
安德鲁斯的论著《讲述自由的故事》,将黑人自传研究纳入一个内含三重关系框架的大系统:黑奴作者与白人中介(白人速记员、白人编辑,白人出版商)、黑奴作者与白人读者、黑奴作者与废奴主义社会大环境。通过研究黑奴叙事的写作与阅读,安德鲁斯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白人读者因为采用了双重阅读策略而导致黑奴叙事长期以来被误读和误解。  相似文献   
10.
林纾译本《黑奴吁天录》人物改写痕迹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奴吁天录》是林纾翻译的第二本小说。因为林纾不晓外语,也从未到过国外,所以他非常依赖于其口译合作者。作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第一个中文译本,译作中充满了改写的痕迹。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被认为是。不忠实”的译作却在当时中国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是传统翻译理论无法解释的。本文将以翻译研究派的理论为基础,从文化的视角对林译小说《黑奴吁天录》进行个案分析,说明了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因素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