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民粹主义与巴金早期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粹主义源于俄国 ,它与无政府主义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于时代的误读 ,巴金在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同时 ,也深受民粹主义的感染。民粹主义在巴金早期的作品中留有鲜明的印记  相似文献   
2.
辛亥以前,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以《新世纪》和《天义报》为阵地鼓吹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进化学说,五四时期,在反思一战的基础上这一思想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中国式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体系逐步形成。政治领域中,无政府主义以自由、平等、互助为价值理念,采用改良主义和冒险主义相结合的策略;经济领域中,无政府主义主张彻底公有、实行共产主义,建立“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经济社会;文化领域,无政府主义关注教育问题,号召女子解放。在肯定无政府主义在自由、民主思想启蒙中的意义之外,还应更为关注它在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中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初,陈独秀和区声白通过书信往来针对无政府主义展开了激烈论战,焦点集中在关于自由、联合、法律与契约、阶级战争与权力集中四个方面.双方除了分歧外,在反对绝对自由、进行革命以推翻现存制度等方面也达成了共识.虽然区声白的认识在理论上的偏见自不待言,但他对自由的阐释以及针砭时弊的现实关怀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5.
Drawing on concepts rooted in cybernetics and anarchist political theor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shift in Occupy Wall Street from being a physical protest camp in late 2011 to an online movement in 2012 coincided with a shift in social media activity. Analysis of Facebook activity suggests a move from functional to anatomical hierarchy and a corresponding move from many-to-many communication to one-to-many communication. In conclusion, we argue that this development served to undermine the movement's anarchist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从生物学的角度切入,对人的动物性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个性进行研究和探索,为正确认识人的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新文化运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他站在个人主义的视点上,试图模糊和消解国家、民族、阶级等观念以及为调整这些社会关系而产生的各种规范、准则和价值观,这是极端错误的。他留给后人教训和思索是异常深刻的。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首次提出劳动问题。对什么是劳动问题、中国有没有劳动问题以及怎样解决劳动问题都表示了不同观战和立场,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重视劳动问题,是欧洲工人运动发展在中国的反映,同时也是五四新化运动民主观念深入的必然结果。劳动问题的提出,不仅使新化运动走向深入,而且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世界语在欧洲已经有四十年历史之后传入中国,契机是中国社会文化变革以及急欲进步的渴求。世界语作为一种人造语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质疑后,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逐渐与中国社会、文化革新活动相关。世界语得以在中国各地传播发展的原因是复杂的,两次大规模的世界语讨论对近代中国文字改革运动在学术理论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This article interrogates a key feature of anarchist education; focusing on a problem with implications not only for anarchist conceptions of education, but for anarchist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more broadly. The problem is this: if anarchism consists in the principled opposition to all forms of coercive authority, then how is this to be reconciled with situations where justice demands the use of coercion in order to protect some particular good? It seems that anarchist educators are forced to deny coercive authority in principle, whilst at the same time affirming it in practice. This is the paradox of pedagogical authority in anarchist education. Coercive authority is simultaneously impossible and indispensable. Exploring this paradox through a reading of Jacques Derrida’s later work, and, in particular, his conception of justice as requiring openness to the singular situation, I argue that in exercising their authority anarchist educators encounter the aporetic moment in anarchism, experiencing what Derrida calls ‘the ordeal of the undecidable’. Understood this way, the paradox becomes less an indication of anarchism’s limitations than it does its value. For it is here that the problem of pedagogical authority is treated with the gravity that all questions of justice deserve.  相似文献   
10.
李石曾是无政府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社会生活四个主要方面建构了其理想中的无政府主义,他这种思想经历了正统的无政府主义时期、无政府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义思想时期,直至消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