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当代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被誉为是"垮掉的一代"的宣言书和《圣经》,它是美国文学中诠释西行主题的经典之作。小说以主人公萨尔对东部厌倦———对西部的幻想———西部梦想的幻灭为线索,体现了"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下所贯穿于作品当中的西部情结的主题。这一主题的凸显过程也暗含了美国文学中对东部和中西部所持的对立的传统看法,即东部是欧洲堕落的化身,而中西部是原始道德的发源地,这种西部情结背后深藏的是"垮掉的一代"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的抗议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垮掉的一代"文学与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20世纪的文学主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反传统的特征,但它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并不完全对立。以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流派——“垮掉的一代”文学为例,对社会现实激烈的反叛、对自身命运清醒的认识以及特定的文学观念等方面都能够证明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之间既互相区别、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禹州地区吹打班十分兴盛,当下多与丧葬仪式联系紧密。文章以禹州地区一个吹打班为着眼点,通过一次完整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以呈现豫中禹州地区鼓吹乐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4.
"垮掉的一代"文学属于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作为二战后美国文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其作者以一种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和文学试验来反对资产阶级的道德规范和市侩文化,追求极端的个性自由,在生活中放浪行骸,在文学中蔑视传统."垮掉的一代"在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和其代表作<在路上>,在西方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李浩然 《精武》2012,(1):27-27,29
双手头上抛掷实心球技术动作实质上是投掷标枪技术动作的最后一部分,即从"满弓"到器械出手,属于鞭打用力过程。双手头上抛掷实心球错误动作的产生与鞭打动作正确与否有很大关系。运用鞭打动作原理解析抛掷实心球的错误动作,便于学生理解。  相似文献   
6.
"垮掉一代"的精神并不像字面意义揭示的那么简单,从社会文化背景、精神和文化渊源、美国文学传统三个方面探索"垮掉一代"的精神实质,突出其精神中反传统反体制,追求自我和自由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7.
The Beat Generation(BG) and the Angry Man(AYM) both emerged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Thus,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has existed for a long time.Large quantities of people called the BG the American Angry Young Man.Undoubtedly,the two resembled each other to some extent.However,the BG and the AYM can’t be treated alike,for their differences far outweighed their similarities.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ir differences in many aspects like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memberships,which consequently led to other differences such as the differences in essences,features,influence and finale.  相似文献   
8.
Instructors often show rhythmic movements with speech in video lectures. However, the effects of these movements have not been tested in video lectures with an instructor and visual learning material. Results of Experiment 1 showed students in the beat gestures and head nods conditions showed significantly less attention to the visual learning material,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structor, whereas in the beat gestures + head nods condition drew significantly more attention to both. In Experiment 2 we tested whether the complexity of the visual learning material moderated the effects of rhythmic movements on students’ learning. When the presentation was simple, students in the head nods + beat gestures condition showed more positive interaction, and significantly better recall and transfer. The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video designing: if an instructor and simple learning material are visible, she is encouraged to show beat gestures and head nods to mark important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路上”成为中国文学界的流行话语,它源于“垮掉的一代”(BG)作家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On the Road),其起源语境、语义与BG相关。小说中BG伙伴横穿美国,在路上酗酒、吸毒、滥交,反抗美国现存体制,体验主流文化之外另一种生活。他们为一种莫名的想望不知疲倦地奔走,在疯狂中感觉自我,所以“在路上”语义非常复杂。中国移植者将它从其起源语境中剥离出来,抽空其原义,对其作望文生义的理解,使其抽象化、普泛化,弱化了它对于中国文化建构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鼓声能量与鼓声循环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从多音信号中识别鼓声的方法。充分利用鼓声能量高于一般谐波乐器的特性,通过对重音信号、NAE拍谱、重音拍谱有效组合的方式,将鼓声的起点在识别函数中突出反映出来,从而根据节奏信息来识别鼓声的位置。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在鼓声识别的正确率和召回率上,较常用的K.Yoshii时频域模板迭代法和A.Zils时域模板迭代法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