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教育   19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夏秋之际,在云冈石窟五华洞窟檐复建工地,我们发现了500多块石窟塌落的造像残件。其中有的石块可以在1954年水野清一、长广敏雄著的《云冈石窟》第14卷中找到旧照,有的石雕残块与1992年昙曜五窟窟前出土石雕能拼接在一起。事实证明,这些石雕残块是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在昙曜五窟前发掘过的,但又不知何因被填埋在远离昙曜五窟的第12窟正前方的南北向探沟内。经我们调查核对,还找到了一些石块在石窟中原来的位置。这些石雕对我们了解云冈石窟造像,进行雕像恢复以及开展学术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鲁西南彩印花布以吉祥的图案、浓郁的色彩和精湛的制作工艺等特点见长。彩印花布从设计制版到最终印染的制作过程,展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关注并致力于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发展与未来。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图腾文化,介绍了图腾文化的源流,论述了图腾在服饰上的物态化体现及常见的物态化手段,分析了服饰图腾的缤纷化特征,以及在不同民族和相同民族的不同支系两个层面上的含义,并以动物图腾中常见的老虎、公牛、神鹰、犬、蛇和青蛙为例,归纳了常见共用图腾纹样及其共有民族,总结出服饰图腾纹样的广谱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5.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其中之一就是有着民族特色的丧葬文化。这一民间文化延续千年的传统礼制,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时代与人民。在时代精神与博大的哲学及宗教信仰的相互交织中,丧葬文化背后的陵墓雕刻也丰富多彩,折射着每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从纪念性雕塑的形态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来印证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中的仰视性特征,其次通过对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仰视性特征的表现种类和仰视性特征溯源两方面来进行论证,从而明确了解仰视性这一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典型的空间审美特征.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仰视性特征呈现出的崇高感体现了缅怀、教育、审美的功能,然而,多样的审美倾向和平等交流的气质是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所更应具有的风范.  相似文献   
7.
温州白象塔彩塑像堪称北宋时期彩塑的最高水准.其彩塑服饰具有浓厚的佛教意识,体现古朴世俗的审美特征.对温州白象塔彩塑服饰文化进行研究,旨在发掘民间文化资源,以促进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宋徽宗《春树彩禽图》精通"黄体"而发挥工笔形态,又结合工笔发挥笔墨意味,将宋代"黄筌富贵""徐熙野逸"两种主要画法融为一体。有野逸率意的笔法,但不荒疏,色彩富丽而又不艳俗,一种大雅静谧之气令人心荡神怡。画面所表现出来的春天气息,明丽夺目而又宁静,妩媚含情而又雅致。而在宋徽宗绘画的鉴定上,代笔是后来出现的应付索画的现象,作为皇帝的宋徽宗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是汉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着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汉代画像石刻作为汉代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从它的题材内容思想等方面可以形象地复原出整个汉代社会生活。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石作为汉代祠堂画像石的代表集中反映出儒家"仁"和"忠孝节义"的思想,为研究汉代儒学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effect of the course cycle on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dental morphology and the dental carving ability of dental students. Thirty-two dental students from the third semester (initial cycle) and 30 students from the eighth and tenth semesters of the dental course (end cycle) had their theoretical knowledge on dental morphology assessed using a questionnaire with ten closed questions. Their dental carving ability was also assessed using wax carvings in macro models of plaster (for the third [S3] and eight [S8] semesters) and natural-sized artificial teeth (for the tenth [S10] semester). The teeth chosen for the dental carving activity were #16 and #47. The score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using the t-test, Kruskal–Wallis test, and Mann–Whitney test (α = 0.05). Students from the initial cycle presented better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an the other groups did (P < 0.007).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arving score were found between the initial and end cycles (P > 0.05), although S10 students obtained a higher score for teeth #16 and #47 (P < 0.05). Natural-sized artificial teeth received a higher evaluation score in dental carvings than the macro models (P < 0.001). Within the limits of this study, it was possible to conclude that students from the initial cycle (S3) presented higher theoretical knowledge, whereas no difference in carving ability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initial and end cycles. The tenth semester (S10) students performed dental carvings with better quality. Furthermore, carvings in natural-sized artificial teeth presented better quality compared with the macro mod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