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教育   64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n der Entscheidung Morgan und Bucher hat der Europäische Gerichtshof zwei Regelungen des deutschen Bundesausbildungsförderungsgesetzes zur Ausbildungsförderung für Auslandsstudien als gegen die Freizügigkeit der Unionsbürger nach Art 18 EGV verstoßend und somit gemeinschaftsrechtswidrig angesehen. Das Urteil unterstreicht die Bedeutung, die der Gerichtshof der Freizügigkeit und der Gleichbehandlung von Unionsbürgern im Bildungsbereich zuerkennt. Dies wird von Österreich auch bei Klärung der Hochschulzugangsproblematik zu berücksichtigen sein. Das durch eine Novelle zum österreichischen Studienförderungsgesetz eingeführte Mobilitätsstipendium ist entsprechend den vom Europäischen Gerichtshof in Morgan und Bucher entwickelten Grundsätzen am Gemeinschaftsrecht zu messen.  相似文献   
2.
ABSTRACT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 number of writers turned to anthropology to predict a socialist future. They included prominent revolutionary socialists such as Friedrich Engels, William Morris and members of the Socialist League. Contextualizing the appropriation of the anthropologist Lewis Henry Morgan by such writers, this article also pay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socialist popularizations of anthropology, particularly those by Morris and his fellow writers in his penny weekly, the Commonweal. Focusing on Morris's articles on ancient society helps to illuminate his own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 art and socialism. It also sheds new light on his predictive fiction News from Nowhere, which was originally read alongside Commonweal non-fiction. Both, I will argue, encouraged readers to see the future in the struggles of the ancient past.  相似文献   
3.
爱?摩?福斯特笔下的女性形象有其独特的特点,也正是这些独特的特点构成了福斯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灵魂。福斯特笔下女性形象可以分成四种类型进行分析,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风貌及其现实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几大精英银行集团都在为抢夺投资市场份额而激烈竞争。作为美国顶尖的投行之一,摩根财团也是最早尝试在中国输出资本的美国财团。从京汉铁路投资开始,摩根财团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并在这一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作为后来者的美国,由政府支持以摩根财团为首的美国银行团参与湖广等几条主要铁路贷款的争夺,并最终形成四国国际银行财团。西方列强对中国铁路特权的争夺进一步激化了中国国内矛盾,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国内民族运动的兴起,保路运动开始在各地风起云涌。随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也使得各国财团遭遇严重的挫折。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当代作曲家崔世光钢琴曲《钢琴上的福斯特》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作品演奏技巧,认为作品充分反映了崔世光一直追寻的"中西结合"的创作理念。旨在为崔世光钢琴作品研究者与演奏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Edward.Albee’s masterpiece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heatre of the Absurd.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two sets of opposing power structure in the pla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Historicism and further demonstrate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implied in the play.  相似文献   
7.
美国文学肇始于以《圣经》为思想和创意渊源的清教文学,爱德华·泰勒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代表之一,他承担着诗人和神学家的双重使命。由分析这位"诗人神学家"的代表作《有感于滔滔雨势》入手,揭示其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玄学派诗的渊源与特征,进而从人性、诗性与神性这三者之间的存在与相互关系,探讨泰勒诗歌深邃的神学思想与文化意义。泰勒式的诗歌是诗歌存在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8.
《天堂》是托妮·莫尼森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第一部小说。通过一个黑人城镇的兴衰 ,莫尼森解读了生活在爱与恨、孤立与融入、分裂与聚合、吸纳与排斥、嫉妒与谅解、同情与冷漠等多元矛盾中的普通人。《天堂》没有性别的栅栏、没有种族的藩篱 ,它鞭笞的是人性的弱点 ,高扬的是人性的精华 ,疾呼的是理性的思考 ,召唤的是同乐同喜的人间天堂。同时 ,《天堂》再次向我们展现了诗意的璀璨。莫尼森将语言原本的鲜活交还给了语言本身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不仅是美国"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而且也是20世纪下半叶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继承人之一。他受到欧洲荒诞派戏剧的影响,结合美国的社会现实,创造了独特的美国"荒诞派"戏剧,他的作品对美国现代主义戏剧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爱德华.希尔斯是美国杰出的教育家、社会学家。作为芝加哥大学思想委员会的资深教授,他参与了芝加哥大学的许多改革,为芝加哥大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进程中,他始终关注着美国一流大学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大学理念做出了独到的回答,其中的真知灼见对中国一流研究型大学当下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