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徽因的诗中萦绕着一种虚无情绪,这种现象在当时的新月诗人中并不多见。林徽因诗中的虚无情绪常常与诗人对大自然的体验相互融合,在优美的自然景象中发现死亡、“无常”。这种情绪与诗人自身的身世、病痛以及对古代建筑的研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中国古典艺术,无论是国画、书法、还是诗词文章,意境之中有空间、有荡漾,神明里透出幽深,不但传达着作者的生命情调,也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宇宙意识。从“空白”论的思想渊源入手,浅析其内在意蕴,及其给词带来的审美特质——空灵,并通过分析“空灵”的美学意义,力图探寻词这种特殊的诗体的内在精蕴,以及词作为有宋一代文学巅峰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Buddhist philosophy offers a plausible theory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emotions. Emotions are analyzed as cognitive feeling events in which the subject is passive. The education of the emotions is possible if and only if it is possible to evaluate one’s emotional life (the normative condition) and it is possible to satisfy the normative condition through learning (the pedagogical condition). Drawing on the Four Noble Truths of Buddhism, as well as the concepts of conditioned arising, emptiness and anattā, the article presents a view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emotions that rejects craving for permanence.  相似文献   
4.
“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进行诗歌鉴赏时不可缺少的重要理论,它脱胎于老子的哲学思想,形成完整的文学鉴赏理论,同时在文学创作过程出衍生出虚中有实、实中带虚、虚实互转的诗歌创作技巧。无论是其内涵还是类型特征,都是进行古典诗歌创作和鉴赏必不可少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五四”时期接触佛教的现代作家中,以陈独秀、郭沫若、瞿秋白等为代表的一批激进知识分子,坚决主张以科学代宗教,并在反对佛教空观思想的过程中,逐步走向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但由于他们在确立信仰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自我的虚无渺小和整体的实在,以及对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差异缺少清醒的认识,尽管在理智上坚决反对宗教,潜意识里却被宗教信仰心态所制约,并没有真正完成整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金基德以其独有的导演风格,演绎了佛教意识对电影艺术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镜下之象直接取材于佛教的人文性,即对"人"、"生"、"死"等"彼岸"的终极关怀,包括《空房间》中的"因果报应"、《春去春游来》中的"生死轮回"和《悲梦》中的"空即是色";二、呈现镜下之象的方式极具佛教意识的神秘性,包括"空"的人、"无"的门和"虚"的梦。  相似文献   
7.
《从空虚到充实》表现了穆旦追问个体生命终极意义的精神历程,诗中没有答案和找到答案之后的释然,只有不断的追问和无法摆脱的焦虑。该诗融叙事、抒情于一体,让叙事为抒情服务。大量使用拼贴手法,在超验世界与经验世界的拼贴使得诗歌具有了意义深度。该诗中还出现了穆旦诗歌中十分重要的意象:海.洪水。  相似文献   
8.
谈张爱玲散文《爱》的艺术空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散《爱》以语言层面、叙述视角、内容结构、象征意蕴的空白,创造了含蓄而丰厚的美学氛围,强烈的激发了读的审美情感,取得了与“多情惟有庭前月,犹为离人照落花”一样的艺术效果,营构含蓄、淡雅的可以“品”的审美形式,唤起读的审美“交感”。  相似文献   
9.
空旷的原野题名万树因,有老子哲学为依据。老子讲,"'无',名天地之始".王弼讲,"以无为本".陆机的'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将"无"变成美学概念。按这样的思想设计的园林就具有虚无美.空灵美。  相似文献   
10.
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道”,与儒墨显学从伦理道德立场言“道”不同,老子站在关怀世界终极问题的立场上言“道”,“道”乃是老子形上思维的基本命题,是关于世界之“在”的原理和方式,作为宇宙生成,发展的法则,作为人之生存的根据,“在”乃是“无”,“无”:“在”在有“不在”,“无”因此成为《老子》形上思维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