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2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6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梦是文学创作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小说《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通过梦的意象把女主人公简爱充满疑虑和矛盾的内心展现在读者面前。该文对小说中的梦境描写进行了归类并对其作了进一步分析,展示通过梦意象的运用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增强了思想感情表达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2.
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中的主人公简.爱一直被誉为一株迎风而立的劲草。但是,简同时也透露出其作者悲观的另一面。在这部传记式作品中,作者勃朗特在书中大量地运用了自己的亲身经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自己的不幸遭遇,因此勃朗特对简.爱这一形象的刻画也必然具有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琼瑶的《庭院深深》这两部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发现这两位相隔百年的女作家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无论是情节、人物安排还是结构,甚至连女主角的出走和复归也如出一辙,进行比较后发现了新的闪光点,从而扩大和丰富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4.
尽管简·爱总是被看作一个经典的自信坚强的形象,她毕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她的思想和情感复杂而又时时发生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夫人尚在人世之后的想法和行为,来得出结论:简·爱在自信和坚强的同时也充满了自卑和柔弱。然而,正是有了这一份自卑和柔弱,简·爱的形象更为丰满,她对平等和真爱的追求也更加彰显了其超越时代超越性别的非凡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物质贫困与简·爱的人格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洛蒂·勃朗特作品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典型环境中去塑造。小说《简·爱》通过几个不同的贫困情节展示了简·爱的人格发展和人格魅力。正是在贫困中简·爱才学会了生活、赢得了尊重、认识了自我、获得了独立、体验了爱情、完善了人格,从而使简·爱的人物形象具有了崇高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简.爱》作为追寻以及神话故事而受到关注,与阿里斯托芬笔下被宙斯劈为两半的半球人这一叙事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将从这个角度着手,探究《简.爱》叙事中的神话色彩以及人性的神圣完整性。罗切斯特和简隐喻着被劈开的两半,各自有着不同程度的缺陷。通过爱若斯(Eros),完成"艰苦"而神圣的合二为一,并获得所缺,提升人格魅力,学会了忏悔和敬神,恢复他们由于罪过而被破坏的人性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自吉尔伯特和古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问世以来,文学中的女性疯癫现象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经典作品中的这一问题。疯癫不是与生俱来的精神疾病,女性疯癫亦非自然化的产物,而是特定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疯癫的标签一旦落在女性的身上,她们从此陷入无声的黑暗之中。《简·爱》中的伯莎·梅森、《藻海无边》中的安托瓦内特和《黄墙纸》中的女主人公,三者的疯癫均是父权制在所谓"理性时代"的产物。对女性疯癫建构的探讨,旨在揭露父权制及其男性中心主义医疗体系通过建构女性疯癫达到剥夺女性话语权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自19世纪发表以来,一直有着长盛不衰的魅力。《简·爱》与基督教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引用了不少《圣经》典故。它们作用于小说的四个层面: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衍生,主题的深化,风格的定位。这四层面彼此相关:情节衍生离不开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深化离不开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衍生,小说风格是各方面细节的各方面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探讨《简·爱》中的《圣经》典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欣赏乃至研究该小说。  相似文献   
9.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小说的女主人公简·爱敢于反抗压迫,要求独立自由,追求平等的精神体现出的强烈的女性意识,使其成为那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全新女性。  相似文献   
10.
《简.爱》在1848年的问世,轰动了整个文坛,它创造了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和敢于斗争、勇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作品表现了男权传统势力对女主人公的压抑、摧残,以及女主人公的抵制、抗争。可以说,妇女地位包含社会及家庭两个层面,社会地位(经济、政治、人际关系等等)向来为论者所关注,而对于家庭地位(执家权利、家务分工、感情状态,特别是性角色)则有所忽视。然而,这些内容恰恰准确地表现了妇女以追求心灵解放为核心的自身的平等、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