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杨宪益、戴乃迭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David Hawks&John Minford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两个《红楼梦》译本中,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中国酒名称的翻译,但这些酒名称的翻译却有一些不妥当之处。根据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用音译/直译+解释的方法来改进,不仅能够使读者一目了然地明白其含义,还能准确地表达酒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前80回中的结构助词"得(的)"用于引出情态、可能、程度及数量补语等,其句法格式在现代汉语中有一定的变化。用于情态补语前的"得1"由动态助词"得"虚化而来,用于可能补语前的"得2"的来源则颇有争议。"的"字功能的泛化,造成了补语前"得"与"的"的混用现象。  相似文献   
3.
周巧琴 《海外英语》2012,(16):156-158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加涉及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协商。归化策略向译入语文化倾斜而异化策略向源语文化倾斜,这种顾此失彼的情况常惹译界争论不休,该文以《红楼梦》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人名英译进行分析,认为最好的翻译应该同时结合归化和异化两者,以达到最佳的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梳理了翻译界关于可译性观点的基础上,文章首先肯定了文化的可译性,而《红楼梦》中大量文化因素的成功翻译也证明了这点,同时指出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文化信息的损失,文化的可译性只能是个限度的问题,这是翻译实践中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因此,研究和探讨文化的可译性限度,寻找其解决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高译文的质量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红楼梦》的两个英文全译本中译者所体现的翻译思想和实际的翻译技巧为我们进行文化翻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最后指出,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文化的损失不可避免,但随着文化交流和渗透的不断深入、译者自身文化素质及译文读者对异域文化接受能力的提高,文化可译性程度必将越来越高。尤其在当今的世界发展形势下,把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介绍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