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41年8月,由日本提议的近卫文唐-罗斯福会谈经美日双方几个月的交涉最终被美国所拒绝。这种结局与当时的世界局势以及美日两国各自的国内局势密不可分,此时美日利益的协调空间已不大,再加上日本军方、美国盟国的反对以及美国对日战略优势所产生的自信,这些都使得这个会谈遭受流产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中南半岛五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中国的投资取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程新  沈镭  高天明 《资源科学》2011,33(10):1847-1854
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等5国。本文概述了中南半岛的资源状况,具体分析了各国的优势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并对其生产及发展状况、矿业投资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各国均在优化其矿业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了专门的矿业管理部门,颁布了相关矿业法律,并设立了许多矿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分析认为中南半岛是我国矿业"走出去"较为理想的投资地区,并提出与中南半岛五国开展矿业合作的矿种选择,分布是:泰国的钾盐和锡矿,越南的铝土矿和铁矿,老挝的钾盐和铝土矿,缅甸的石油和有色金属,柬埔寨的石油、金矿和铝土矿。与中南半岛矿业合作,对缓解我国资源供需矛盾,维护我国资源、经济安全和促进次区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到1949年,美国的杜鲁门政府一面宣称在印度支那问题上保持中立,另一面却大力支持法国重返印度支那。长期以来,由于材料有限,国内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美国的印度支那政策未能深入探讨。近年来,随着相关重要材料的解密和网络化,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有了可能。资料显示,罗斯福政府曾提出印度支那战后脱离法国、置于国际托管之下的主张。但出于战后确保欧洲、抗衡苏联以及建立世界霸权的需要,继任的杜鲁门政府却正式承认法国对印度支那的主权,并在军事和财政上支持法国在印度支那重建殖民统治,为法军重返印度支那提供了船只和车辆,准许法国人无代价地使用剩余租借物资,敦促中国国民党受降部队从印度支那撤军。此外,美国政府还支持法国采取"以越制越"的手段,策划"保大方案",扶植保大傀儡政权,以抵消越盟的影响,促使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合法化。这些做法给法国在印度支那重建殖民统治提供了方便。了解这一时期杜鲁门政府的印度支那政策,有助于加深理解印度支那战争背后的大国因素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虽然《山海经》记载的地理状况与中国现代的地貌相差很远,但作者从地质学的角度去考虑,认为它并非错误的地理记录。按照经文里所提供的数据,把东海、西海和北海的相对位置计算出,并与远古各年代的亚洲地貌比较,发现此经所记载的状况,符合印支运动与燕山运动之间,尤其是晚侏罗世时的亚洲地貌。经文里的西海该是特提斯海,而北海应该是覆盖了从贝加尔湖至北冰洋整个地区的北方海。作者希望地理学家们能谨严看待这研究结果,并对《山海经》重新评估及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1942—1944年夏之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及托管印度支那的构想。罗斯福印度支那托管计划的出台,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其对法国负面态度以及法国国际地位的认知。罗斯福最终放弃托管计划,英、法等国以及美国政府内部的反对是重要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罗斯福的不作为,他没有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制订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战后初期,美国在战时为印度支那所设计的非殖民化之路逐渐被现实政治所吞没。1945—1954年,美国一直试图解决该地区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冲突,寻找可以替代法国殖民主义的非共产主义方案。然而,法国作为美国主要盟友在西欧的战略地位,胡志明所具有的共产主义特征以及印度支那在遏制共产主义向东南亚扩张方面所处的关键地位,使美国暂时容忍了法国殖民主义在该地区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Significant left-lateral movement along the Ailao Shan-Red River fault accommodated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the late Eocene to early Miocene India-Asia convergence. However, the activation of this critical strike-slip fault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show key seismic evidence for the occurrence of massive lithospheric delamination in southeastern Tibet. Our novel observation of reflected body waves (e.g. P410P and P660P) retrieved from ambient noise interferometry sheds new light on the massive foundered lithosphere currently near the bottom of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beneath southeastern Tibet. By integrating the novel seismic and pre-existing geochemical observations, we highlight a linkage between massive lithospheric delamination shortly after the onset of hard collision and activation of continental extrusion along the Ailao Shan-Red River fault. This information provides critical insight into the early-stage evolution of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in southeastern Tibet, which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continental collision and its intracontinental response.  相似文献   
8.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思想和印度支那托管计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越南政策最早的策划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即提出印度支那非殖民化的设想,主张战后对印度支那实行国际托管,反对法国再度控制印度支那。罗斯福的印度支那非殖民化设想反映了美国的利益和要求。但是由于局势变化,他去世前又同意法国战后重新控制印度支那。罗斯福的政策转变加剧了印度支那的复杂局势,导致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并最终使美国深陷其中。了解罗斯福政府的印度支那托管政策,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印度支那战争的起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