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时代位于今浙江省龙游县的古姑蔑,原为在荆楚和百越影响下的部族小国.姑蔑先属于楚,后属于吴,被吴分封给越,再后为楚合并,最后为秦统一.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对姑蔑文化具有重大影响,姑蔑文化是华夏先进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龙游石窟似为宗教性建筑.  相似文献   
2.
《荆楚岁时记》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该书系统地记载了该时期荆楚地区的岁时节庆,是研究该时期该地区民间信仰的重要资料。本文挑选其中四个岁时:正月、端午、盂兰盆节、腊日,对民间信仰进行分析并归纳其特征。  相似文献   
3.
语言禁忌在荆楚地区无处不在,它与每个人的身体、言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等都有联系。它是一种生活习俗的反映,也是人们的社会观念、伦理观念、生活观念、审美观念等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在这一文化区域内的综合反映。它是荆楚地域文化的产物,是社会体系自身的需求所致,同时也受到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它源于民众对美的追求,源于人们的各种心理欲望。它在俗信文化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表现为:对语言的结构和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丰富了汉语的语汇与表达方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它是对语言环境的美化,它使人们不自觉地使用文明用语,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相互交流而言,它带来一种新的文化意义,是对相异地区与民族文化的补充与丰富。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风俗一词的内涵,浅述两汉荆楚地区的风俗特点,并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历史传统角度分析荆楚风俗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荆楚方言中的词缀和类词缀相当丰富,也很有特色。文章考察了名词和形容词的词缀和类词缀。  相似文献   
6.
《荆楚岁时记》的历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系统地记载地区岁时民俗的专著。它从月令中分离出岁时民俗,它从岁时民俗的角度反映普通群众的社会生活。它既对民俗学、又对历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历来受到民俗学、历史学工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襄阳文化的定位是"一体多用,体用一源"。即以汉水文化为体,以由此衍生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所形成的人文环境、人文景观、人文精神为用,以发展现代创意文化产业为途径,打造文化多元发展的新格局,把襄阳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和人文之都。  相似文献   
8.
该文为扬雄《方言》中的荆楚方言词语作注,注释包含江陵话读音、意义(含本义和引申义或比喻义)、用法(举例)以及所构成的词语、俗谚的意义和相关书证。  相似文献   
9.
周昭王南征.前人及时贤多有论及,但涉及昭王南征的对象、目的、线路等诸问题,则多有歧异,故不得不辩。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物,尤其是青铜器铭文,对昭王南征作一简单辨析。本文认为,周昭王南征的对象是周初溃逃江南的殷民旧族,南征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江南的铜锡,南征的线路则渡汉水击荆楚,沿颍水、汝水而下伐虎方。  相似文献   
10.
西曲民歌得到了南朝社会上层的文化认同,风行朝野。西曲表演往往载歌载舞,手足并重,其舞蹈形制与当时流行的踏歌一致。西曲表演在乐器与舞姿、送声与和声、演员与场地等方面都呈现出荆楚特色。与荆楚踏歌风俗相关的踏青、狂欢、斗草等民俗也在西曲中有所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