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教育   79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蜃楼志》问世以来,约二百余年间,对于它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其间,在涉及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但在作者考证方面稍显薄弱,有待以后研究者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2.
姚光是民国时期著名藏书家、南社核心人物之一.上海图书馆藏写本《倚剑吹箫楼诗话》,是姚光晚年成书的诗话著作手稿.通过《诗话》,不仅可以了解清末民初南社周实、高燮、高均等人的文学创作,还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姚光其人的交游及其生平事迹,对于研究南社有重要价值.作为著名藏书家,姚光还详细钞录所见多种古籍善本的内容、题跋,为相关诗学...  相似文献   
3.
纵观近30年中国大陆的研究者对吴嘉纪诗歌的研究,涉及的面比较广泛,既有从横向上分析诗人的思想观念、生活经历、交游等因素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又有从诗歌传统继承的角度纵向梳理吴嘉纪诗歌的主题和特点,除此之外,还有研究者结合具体诗作分析艺术手法运用上的亮点。针对吴嘉纪诗集《陋轩诗》的不同版本,研究者也做了具体的描述。近30年对吴嘉纪诗歌的研究已有了一定规模,但还是有突破旧有程式、深入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钱谦益所撰《绛云楼题跋》不同于一般藏书家题跋,是研究钱谦益及明代后期文学的重要资料,也有助于考察清初的版本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红楼梦》中数字成语的考察基础上,较为深入地分析、比较了杨、霍英译本中数字成语的翻译译例.分析发现,杨、霍译本中对数字成语主要采取意译法和直译法,直译法译例中还可分为完全直译和部分直译等.对数字成语的翻译方法的考察从另一角度佐证了两位译者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使用倾向.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成就的高峰,目前已有多个译本,其中备受推崇的当属霍克斯与杨宪益的两个全译本。总体来说,两个译本传神达意,受到大批读者、学者、专家的追捧。然而,通过认真比读双译本与原作,发现均存在不少误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译者对理解原文的忽视。该文以两个全英译本的第二十八回为例,从字词层面、引申层面、背景文化层面来探讨其中由于理解不充分出现的各种误译,从而分析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九云记》是据朝鲜小说《九云梦》增演而成的汉文白话小说,又曾吸纳数十部中国小说的内容,在东亚古小说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其作者的国籍问题曾引发激烈讨论,为"1998年文坛十大论争"之一,然囿于材料,迄无定论。利用新见《九云楼》抄本可重作探讨,首先回应中国小说论者的三大力证:《碧芦集》等文献记载歧见迭出,难成定论;小说的中国色彩因袭自中国小说并衍生出种种漏隙;不同来源文本白话语言优劣悬殊,作者并不娴于白话。其次从有关中国地理描述的反常讹误与朝鲜视角,词汇语法使用的非中文母语痕迹与朝鲜指向等认定:《九云记》作者是朝鲜人。  相似文献   
8.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杨译及霍译《红楼梦》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来分析杨宪益夫妇及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时所选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的原因,可以发现:译者对汉语文化的认同、翻译目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英美文学系统中的位置、赞助商等诸多因素,会影响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对《红楼梦》翻译版本在英美文学系统中位置的确认。霍克斯将其定位在边缘位置,而杨宪益夫妇将其定位在中心位置。这种定位最后导致了霍克斯选择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而杨究益夫妇选择了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圈点为楼昉评点著作中的不评之"评",是其修辞思想的直接体现,也是其评点修辞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楼昉的主要评点著作<崇古文诀>看,共有字旁月牙形点((·))、字旁直线(|)、字旁斜点(、)、字旁小圆圈(o)、字上大圆圈(○)等五种符号.各种符号体现了楼昉于字句篇章等方面的修辞思想.  相似文献   
10.
从选址、空间组合、建筑用材、构造处理等方面分析了碉楼的生态建筑设计。揭示了我国传统民居原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