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国民旅游时代的到来,为冷点旅游地区提供了"升温"的机遇。而乡村旅游是冷点旅游城市回暖的最佳方式。本文以漯河市为例,通过对漯河发展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分析,针对发展现状,提出须从整体规划、产品开发和人员培训三方面入手,进一步促进漯河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2.
建设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中原生态水城、中国食品名城、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四城同建"是漯河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发挥漯河豫中南装备制造、口腔医学等高质量职业教育资源在豫中南地区的比较优势,以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为引领,加大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同步提升。破除"扩张式竞争"思维定势,着力构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生发展的豫中南职业教育"共同体",不断提升漯河职业教育在豫中南地区的影响力,努力把漯河建设成为豫中南职业教育地区性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3.
徽州地区是汪姓人口主要聚集地,两汉至唐朝已是当地望族。淮南洛河的汪姓始迁祖汪国士,于明末清初从徽州潜口迁移至淮南洛河刘家郢定居,设帐授徒。在3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延续繁衍了13代人,人口增至2000多人。汪姓在淮南地区经过13代人的繁衍生息,有过悲哀和荣耀;有过贫困和富裕。但通过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为淮南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漯河市职工下岗和再就业问题日趋加重,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深入剖析职工下岗的多种原因,为多种途径解决再就业问题找到突破口。促进企业壮大、创造公益性岗位、发展小城镇建设、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是解决再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需要对下岗职工再就业中的隐性就业、招聘信息、政府职能等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第三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旨在立足漯河实际,通过分析现阶段漯河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文化产业的崛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漯河地域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地方性浓的特点,漯河市通过开发具有地方域特色的食品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及农民画产业,初步走上了地域文化产业化之路,但在其产业化过程中还存在有产业化意识不强、品牌保护意识薄弱、数字化网络化滞后、产业化规模有限等问题,应采取提高产业化意识、加强品牌保护、加强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扩大产业化规模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漯河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还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土地、体制、服务等问题,建议应该从整体规划、发展模式、财政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层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根据漯河市境内河流分布及河流接纳污废水状况 ,把漯河市流域治理划分为五个区域 ,并分别对五个区域 (沙澧河水源保护区、黑河流域、三里河流域、颍河流域、清河流域 )提出了治理规划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9.
漯河新区的规划和建设,关系着漯河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倾注了省委、省政府的心血和漯河250万人民的期望。本文从漯河新区的道路命名、沿街建筑物的造型与色彩、立体绿化和道路照明规划四个方面提出了见解,对漯河新区规划和建设提供了有一定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胡国,归姓,本是北方媿(隗)姓赤狄部族的后裔。夏、商时媿姓的一支南迁至黄河南岸而进入中原腹地,西周时在淮河两岸建立胡国和弦国。西周的胡国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境,在春秋初期受郑武公的军事压迫而被迫向东南迁移至安徽阜阳境内,故城在今安徽阜阳西北的颍水西岸、泉河北岸一带。至春秋中后期,胡国成为楚人的附庸,完全丧失了主权。春秋后期胡国转而依附齐、鲁,公元前495年为楚所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