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篇
教育   73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人元 《海外英语》2011,(8):360-363
Public address is one of the study fields in the research of stylistics. For those public addresses made by most internationally influential characters, most of the public addresses are regarded as the literature classics and optimal resources for English learners as well. Acceptance speech, as one branch of public addresses, is much more representative and referential in some specified areas such as academics, entertainment, economy, society and so on. This paper will conduct a brief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acceptance speech made by Martin Luther King in 1964 and Barack Obama, the 44th president of United States, after their winning the Nobel Peace Prize by revealing their stylistic features in order to evoke the readers their more appreciations about the art of public address.  相似文献   
2.
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运动中提出了人人在上帝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的因信称义思想,这一思想延伸到教育领域就是全民都应接受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思想。路德从政府、市政当局和家庭三个层面系统论述了他的普及义务教育思想,并由他和追随者在德国各公国进行了相应的义务教育实践。马丁.路德普及义务教育思想与实践对西欧和北美的国民教育运动产生深远影响,在西方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马丁.卡诺伊立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借用帝国主义、后殖民主义和依赖理论等,系统地阐述了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教育与国家发展的相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自出版以来备受关注,主人公马丁·伊登更是批评界争论的焦点。许多批评者认为,女主人公罗丝是"谋害"男主人公马丁·伊登的"凶手"。但从性别视角来看,罗丝并非"凶手",而是受害者。整个故事中,罗丝受制于父权社会,扮演"引诱天使"和"驯兽师"诱惑、规训马丁·伊登,是一只不能"自我言说"的"沉默羔羊"。  相似文献   
5.
In this article, I examine Barack Obama’s use of collective memory during his 2007 campaign speech in Selma, Alabama. Specifically, I argue that Obama appeals to collective memory to challenge the Black community’s relationship to the past. He reframed the memory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in a manner favorable to his political aspirations. While this frame was politically expedient, it weakened Black political agency. It robbed the Black community of crucial rhetorical resources used to challenge structural inequalities in society. This article offers insight into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collective memory. Specifically, I interrogate the role of metaphor as a crucial site where public memory is formed, disrupted, and rearticulated. Furthermore, I consider the implications of his use of memory for the future of the Black freedom struggle.  相似文献   
6.
曾执掌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传教士丁韪良对中国的科举和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认为中国的科举系统已经成为行政机构的独立分支,有完善的学位授予制度和显著的激励性、竞争性、高收益性、高风险性和民主性等特征;但也暴露出明显的缺点。如果能稍用西术于科场,科举定能极大地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中国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丁韪良的科举观不仅影响了美国的文官考试制度,也影响了近代中国的科举和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灌输式教育方式下,成人教育师生关系面临困境。马丁·布伯对话哲学视野下倡导的是具有直接性、交互性、动态相遇性的“我一你”关系,鼓励师生在怀有包容心、拥有责任感、存在共同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真实的对话。这种成人教育师生关系,是一种激发师生的对话意识、建立平等信任的对话环境、运用新颖对话方式、设置共享对话情景的对话关系,值得我们倡导与重构。  相似文献   
8.
恰逢《我有一个梦想》发表50周年,半个世纪历程能否让梦想照进现实,后种族歧视时代是否即将开启,亟待美国首位非裔总统奥巴马连任之后解答。2013年6月24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高校招生的种族倾斜即约翰逊总统1965年颁布的平权政策作出判决。以平权政策的司法之战与学理之辩以及对亚裔造成的误伤为主线,本文试图以教育视角审视金馈赠全人类的这份遗产。作者认为,面对三重两难困境---即种族歧视还是阶层差异、社会公平还是历史赎罪、种族多元还是文化多元,平权政策自我修正的一条有效路径是:逐渐淡化种族保护,全力强化种族融合以臻文化多元。而教育堪为利器。历史性为“黑”“白”对峙所困的美国务必推进一场“为教育而进军未来”运动,以多元并存共铸美国梦。  相似文献   
9.
马丁·特罗在30年前首次描述了高等教育存在着三个以数量为标准的发展阶段.这一理论是基于当时部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完成"大众化"或"普及化"之现实,围绕着高等教育内部革新问题而建构的,在方法论上,具有十分明显的归纳取向,对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一理论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之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认识.高等教育更多地体现着一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利益,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多地是国家意志的产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马丁·布伯哲学的对话治疗与卡尔·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疗法的关联,从二者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对话心理治疗和个人中心疗法分别代表了他们二者不同理论中的主要思想,他们在理论构建上和治疗实践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之处。最后,还将讨论他们两者的思想对于后现代心理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