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是汉语发展史上极其活跃的一个词,在词义上兼有很多独特的用法。由于学者对其产生和发展存有异议,至今尚无通识。通过考察众多出土文献中的"给"字出现的语义环境及义项,基于《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其作为名量词"根、条"的用法,分析了"给"字本义为"布匹"的可能性,并结合布匹曾充当过货币的史实以及后世对"给"字语义的解读,阐述了"给"字语义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秦骑兵骁勇善战,但斩杀项羽的五壮侯并非皆为秦人;二号铜马车的原型车不是“天子驾六”车和始皇御车;运载始皇棺木的也不是二号铜马车的原型车,而是另一种较大的辒辌车。  相似文献   
3.
对株洲炎帝陵“寻根祭祖”游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根祭祖”游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株洲炎帝陵自古被誉为中华文明源头的载体。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祭奠炎帝,体现了华夏儿女追寻民族根和魂,祭奠中华始祖的淳朴之心,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祖先崇拜的原始信仰。  相似文献   
4.
从墓葬的形制与结构判断,西高穴大墓应该是一座东汉晚期的高等级贵族墓;由出土的圭可以确定其是一座东汉晚期的某一个王的墓;由出土的具有“魏武王常所用”铭文的石质器物,可以进一步确定西高穴大墓的墓主人是东汉晚期被封为魏王、死后曾被谥称为魏武王的曹操.因此,考古学界对于西高穴大墓即曹操高陵的判断正确,定性准确.以两宋为界,北宋以前,曹操高陵的所在,文献中一直有明确的记载,不存在疑问,更没有所谓疑冢之说.自南宋始,曹操“七十二疑冢”说产生并流布开来.究其原因,这主要与曹操高陵的西晋被盗以及后来北宋的修复有关.曹操墓在西晋被盗后,墓葬暴露,其所在成为尽人皆知的事实.北宋对曹操墓的修葺与保护,使曹操高陵因被盗而形成的识别标识湮灭;加之地表植被的恢复,原本“不封不树”的曹操墓与周边环境统一,外表已难辨识;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守冢户逃离,曹操墓就渐渐成为人们不知所在的疑问.  相似文献   
5.
延陵与昌陵     
西汉成帝在位期间修建了两座陵墓:延陵与昌陵。延陵位于咸阳原上的西汉主陵区内,地理形势和历史传统十分优越;昌陵位于汉长安城东南的戏乡,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昌陵是在延陵建设了近十年之后开始修建的,由于其所在地势等原因,建设了五年即被放弃,又返回延陵。昌陵的修建致使国库空虚、民力疲乏。成帝之所以修建昌陵,主要是延陵的建设规划受到附近秦惠文王公陵的影响。由昌陵风波我们可以看到西汉时期皇帝的个人好恶和心理因素对陵址的选择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民国时期的两处纪念性建筑广州中山纪念堂和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历史沿革、建筑成就、地域性建筑文化内涵的分析,解读上世纪初建筑前辈们开拓、进取、探索的精神为我们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带有中华民族精神的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这类建筑值得我们发掘,弘扬其文化价值。同时,应从中得到深刻的启迪,将其精神应用于新时代的地域性建筑创作中。  相似文献   
7.
对始祖旅游的网络舆情的定量研究,能更好地指导始祖旅游地的建设和管理决策。文章选取炎帝陵、黄帝陵和舜帝陵景区这三个广被认可的始祖旅游地,通过整理网络文本,提炼出高频词汇,析出游客对其各项内容的评价。总结出旅游者对始祖旅游总体评价较高;对始祖旅游地的自然风景较满意;始祖旅游地承载着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休闲等功能;始祖旅游地文化旅游开发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结论。因此,始祖旅游地需塑造独特体验、建设经典品牌,深挖人文内涵、丰富旅游精品,开发研学旅游、扩展旅游市场,整合宣传资源、构建营销系统,实现景区合作、提升旅游效益。  相似文献   
8.
The binding media of the polychromy of Qin Shihuang's Terracotta Arm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Terracotta Army” is a worldwide known archaeological finding in China. It is a part of the burial complex of the emperor Qin Shihuangdi (259–210 BC), which is still under excavation and study. The fact that the sculptures, chariots and weapons of the First Chinese Emperor's Terracotta Army were originally all painted in bright colours is still not widely known.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paint medium was performed through an analytical procedure based on GC-MS. The proteinaceous binder was identified for the first time through a desalting procedure used in proteomics. The identification of egg as a paint binder is extremely interesting in terms of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work of art itself and important in terms of the method of conservation. Moreover it represents one of the first steps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ainting technique used on ancient sculptures in China, of which – despite their fame – nothing is yet known.  相似文献   
9.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墓主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前三代西汉楚王年龄的相关推算,第二代楚王刘郢 (客)年龄与狮子山楚王墓墓主较为相符,狮子山楚王墓有大规模的守陵建筑和守陵户,亦符合第二代楚王刘郢 (客 )墓葬陵园规划,狮子山楚王墓墓主应为第二代楚王刘郢(客)。  相似文献   
10.
隋炀帝陵墓从618年肖后初葬、陈棱改葬到622年李渊迁葬,直至648年李世民诏令与肖后合葬,30年间经历了4次变化,唐初统治者对炀帝陵的修建和高规格的礼葬,探讨其原因和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