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仙方言为闽方言的一支,考证莆仙方言本字对研究其它闽方言本字具有参考价值。目前通行的一些闽方言“本字”,以莆仙方言检验,显得不合理,它们也有重新论证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前人学者对莆仙方言单字声调的调类归并与调值描写存在各种观点。采用实验语音学研究方法,与传统研究相结合,探讨莆仙方言单字声调,进一步描写莆仙方言的时长特征,与传统调值进行对比分析。本次实验所得莆仙方言共有7个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单字调调值分别为533、334、331、51、31、41、3。  相似文献   
3.
明代莆田人姚旅的《露书》是一部当地人记当地事的最早的类书,其学术和史料价值已引起学者的关注。简考姚旅的生平及其《露书》成书过程,并从其记录考证方言词汇和方言语音两个角度,重点探讨《露书》在方言学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简论《目连救母》为中国戏曲剧目之祖,并通过梳理莆仙戏目连前传《傅天斗》与其他各种目连戏的源流关系,重点阐述《傅天斗》的特色及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陈雅谦  谢英 《莆田学院学报》2012,19(1):78-81,88
历史上制约闽南梨园戏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一种是来自于梨园戏班的内部"固守旧制"因素。几百年来,梨园戏班在演员的年龄、表演科步、戏曲内容的构造,特别是口授身传的师承关系上,执着地固守着从先辈那里留传下来的一些"遗规",较少变革。而潮剧和莆仙戏,则在发展中多有变革,指出这对于思考梨园戏发展的制约因素问题应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莆仙人讲普通话时合 (撮 )口鼻韵母混读现象极其严重 ,当前已成为全省推广普通话的难点之一。这种混读的韵母主要来源于古韵 (《广韵》)的山、宕、臻、通四撮的合口舒声韵。本文试就此作些分析 ,并力求给予合理的解释 ,提出可行的建议 ,以期对莆仙人学习普通话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从词性、成分、句类几个角度分析莆仙方言中"有"和"无"的用法,将一些特殊用法取之与普通话和其他闽方言进行比较,可加深对莆仙方言中这类句式的认识,帮助方言区的人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相似文献   
8.
蔡国妹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4):39-41,74
处于闽东和闽南交界地界的莆仙话是闽东话对闽南话长期影响和渗透的产物,但往往体现出其自身独立发展演变的特征。入声舒化现象是莆仙方言最具有研究价值的特征之一,即部分白读的入声已舒声化,阳入白读混入阳平,阴入白读混入阳去。这种分化以文白读和古韵摄为条件。其产生于一百多年前,产生原理是喉塞韵尾-弱化消失,音节延长,单独成调,在语言系统的经济性原则的作用下,并入调值和调类相近的舒声类。这种入声调的演变过程在闽语的其他方言点及南部吴语和徽语中也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9.
莆仙戏是福建古剧种之一,因其古老的表演形态、丰富的剧目、细腻的表演艺术而被称为宋元南戏活化石、南戏遗响。2006年,莆仙戏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以福建省莆仙戏三团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揭示莆仙戏生存现状,探讨当代社会语境中莆仙戏保护与承传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莆仙戏演员舞台紧张心理产生的原因,提出良好的声乐表演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舞台实践、演唱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建立获胜的自信心等是克服舞台紧张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