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8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30名自愿参加健身秧歌锻炼且没有参加其它锻炼形式的60~65岁老年女性作为实验组,并随机选取27名同年龄段没有参与任何形式健身锻炼的老年女性作为对照组.运用实验法经过20周系统的健身秧歌锻炼,对实验前后两组人群体质状况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健身秧歌锻炼对老年人体质的影响,从而为广大老年女性参加健身秧歌运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哈尔滨市秧歌活动人群中的女性进行了调研发现,这一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从受教育程度、职业分布和经济收入来看,社会阶层不高。但她们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秧歌活动的参与热情高涨,具有较好的持久性。但目前存在政府、社会关注度不高的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能够激起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对哈尔滨秧歌健身女性的关爱,为她们提供更好的健身环境和经济支持,真正为哈尔滨市女性营造良好的健身平台,促进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延安时期秧歌运动概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延安时期,随着中共中央对文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功能的重视,秧歌这一民间文艺形式适时活跃起来,并以"全民狂欢"之势,席卷了整个陕甘宁边区乃至全国,从而形成延安文艺运动史上蔚为壮观的秧歌剧运动。  相似文献   
4.
定州大秧歌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剧种,表现的社会生活相当丰富。数量众多的秧歌作品,全面展示了乡村文化。深入研究它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社会意义,对于发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民间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陕北秧歌在古代作为一种娱神祭祀活动,1935年至1949年经过"鲁艺"人的改造,成为中国革命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一种新的娱乐手段,新中国成立后"鲁艺人"又在小场子秧歌基础上把陕北秧歌改造成为舞台化的秧歌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实施,陕北秧歌作为新中国人民群众体育锻炼、健身、娱乐的一种手段,进入体育领域。试图探讨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影响着陕北秧歌发展变化,陕北秧歌发展演变也映衬出中国社会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6.
踢鼓秧歌是流布于大同、朔州(以下简称为同、朔)及内外长城之间的一种民间舞蹈,它是和同朔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民风联系联系在一起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同朔地区踢鼓秧歌活动的剖析,说明其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传承民族体育文化,促进海峡两岸间的体育交流。运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针对现代健身秧歌、腰鼓开展情况和海峡两岸民族体育交流的现状与特点,对在海峡两岸推广健身秧歌、腰鼓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健身秧歌、腰鼓在海峡两岸推广的对应措施。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东北秧歌健身群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主要抽样哈尔滨、大庆、牡丹江、齐齐哈尔、肇东5个市区作为调研对象,重点收集和梳理各市区健身秧歌群体的发展现状,探析黑龙江省东北健身秧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与关联,剖析健身秧歌与构建和谐社区过程的关系,并针对健身秧歌群体的现状从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服务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朔州秧歌是在山西省北部朔州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与广灵秧歌、繁峙秧歌通称为"晋北大秧歌"。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地方文献和实际调查所获得的口碑资料,论述了朔州秧歌与地方文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秧歌》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反共小说"而被大陆研究者所忽略,而其在后期创作中寻找个人与现实的契合点,努力回归创作个性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做出比较客观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