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子军系一种遍及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及儿童的组织,亦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教育模式。中国初现童子军是在清季末年,系由在沪西童组成。上海华童公学组织童子军虽晚于武昌文华书院两月,但其影响却远在后者之上。华童公学组建童子军明显受了西童影响。以往对童子军概念的界定是不科学的,对文华童子军的影响之评价更是言过其实,而中国童子军传播路径的说法则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1945-1949年,汉口市政府、人力车夫职业工会和人力车商及其同业公会构成了管理人力车夫的多重权力网络,面对影响人力车夫生存的内外矛盾,通过三个管理方之间的博弈及其管理方与被管理方的互动,人力车夫的利益得以很大程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王爱华  王靓 《科教文汇》2014,(32):68-69
文学世界和现实世界一样,到处是男人和女人相处、相碰的关系。男女两性关系是历代文学作品不可回避的主题。在我国,由于封建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男性一直处于话语权力的中心。本文从对《骆驼祥子》的男女两性关系的分析中,既看到了女性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对男性中心地位的颠覆,也看到了女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4.
辛格代表作《犹太神学院的燕特尔》中的犹太少女燕特尔,为了学习犹太教法典,女扮男装,但最终迷失自我,被迫放弃了理想和爱情。以拉康的"镜像阶段"论解读,燕特尔荒诞行为表层之下所遮掩的是悲剧性心理冲突和精神异变。《犹太神学院的燕特尔》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女性在犹太传统文化中的真实处境,也折射出犹太传统文化的男性特色。  相似文献   
5.
李晖 《池州学院学报》2013,(1):50-52,83
《送童子下山》,是唐代释地藏于九华山所作的一首名诗,《全唐诗》、《九华山志》、《中国历代名僧诗选》等典籍,均有收录。文章对释地藏卓锡九华的年份和此诗所作的时间,力所能及地予以详细钩沉与确定;对《送童子下山》具体的诗由、浓馥的诗情、绵绵的诗意一一予以赏析;对地藏"普渡众生"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给予阐发与褒扬;对诗中充溢着的博爱情愫和关爱下一代的伦理道德,予以充分揭示。概括出《送童子下山》诗,给今天的文明社会和人,激发出精神上的深沉反思,在人格、伦理、道德上带来了美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翻译不仅是语码转换,更是一种社会活动,必然会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所以译作的成功都不能单纯从语言转换层面解释。伊万.金翻译老舍名作《骆驼祥子》,对原作做了大量改写,甚至将悲剧性结尾改为喜剧结尾,然而这部译作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看似不合常理的现象,吸引了不少翻译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大多是通过文本对比分析原因。实际用吉迪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从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三方面解析金译本的语际改写更有助于分析该译本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悲剧小说。长期以来,大家对故事中的祥子充满了深深的同情,把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更多归罪于祥子的老婆——虎妞身上。其实,虎妞本身也是受害者,也是一个可悲的形象,她的悲剧既有社会历史的、封建家长的原因,也有作者老舍先生的写作思想的影响,当然,更主要的还是虎妞自身那种颐指气使、自私自利不受人喜欢的性格所致。可以说,虎妞的悲剧不是某一人、某一事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猫哆哩"只有短短的几个英语标识翻译,却出现了误译、乱译和翻译混乱等情况,影响了产品的宣传效果.翻译是沟通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只有正确的英语翻译才能起到桥梁作用,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猫哆哩"品牌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9.
ABSTRACT

It is well established that China has emerged as a major economic power, resulting from the nation’s neoliberal modernization. What is less understood is the socio-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impact of this change on public institution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education system, which is currently seen as central to delivering the nation’s modernization project, particularly through suzhi jiaoyu (education for quality). More specifically, we engage with a pervasive public discourse of a boy crisis. We suggest the need critically to explore the local (national) meanings within a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text of this assumed projected crisis that appears to be established as a western phenomenon. We argue that the discourse of a boy crisis can be read as a strategic move to re-inscribe an earlier discourse, that of the boy preference, that in turn is discursively linked to nation building at a time of globally inflected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s.  相似文献   
10.
斯克特·菲兹杰拉德的短篇小说虽不及他的长篇小说那么脍炙人口,但也不乏好的作品,《富家子弟》就是其中的一篇。该小说主题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都显示出菲兹杰拉德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