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综合类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杜十娘是我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经典悲剧形象之一。虽是风尘女子,但她的勇敢刚烈、执着善良、恩怨分明却令很多读者为之震撼。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对杜十娘爱情悲剧的描写,可谓"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本文将分别从其身世经历、性格、爱情及理想几方面对其悲剧性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本质上不是专门论述音乐的属性,而是通过声无哀乐这一命题来表明自己的处世态度和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其"声"除含有音乐的意义外,还包含着自我以及与自我相融合的大自然。  相似文献   
3.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和"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和”为美是嵇康《声无哀乐论》美学思想的核心。“和”在哲学的层面是指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它体现了宇宙生成的法则和规律。音乐代表了这种和谐统一,“和”美是音乐追求的最高理想。嵇康以“和”论乐,认为音乐的本体是与时代政治和人的情感无关的自然之和;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上,认为音乐与情感并无必然的联系,而是一种对应关系;音乐除了移风易俗的教化功能外,还具有“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4.
郭小川具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历史主动精神,站在时代的前列,深入时代的激流,注目于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的斗争,并从斗争中汲取诗情,去发掘和表现生活的美和时代精神美。他的诗作既是赞歌又是战歌,具有新兴无产阶级的积极进取的思想。他的诗作力求达到形神兼各、情理统一,这是他追求美的思想深刻性。为了更好地表现诗情,他对诗歌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创造一种能体现时代精神又能体现本人战士气质的非常强烈的诗歌形式──-新辞赋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苏轼诗的分析,侧重论述了他在不同人生阶段扬弃悲哀的宏观哲学的四个层次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黍离"最早出现于<诗经>之中,其后具有了某种指称意义,成为一种具有稳定内涵的主题,随着南宋王朝的建立,南宋词人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动,心中的爱国情感也随之波动.南宋前朝大多表现为慷慨悲壮,后期多表现为苍凉沉郁,并从个体关注社会.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决定了中国古人的思维空间是一个情意绵绵、圆融饱满的世界,不可能以批判和否定的态度来审视文化和人类的困境,因而不可能上升到悲剧意识的理性高度。在他们的精神层面上,更多体现为个人在局部的关于人生的“悲情”体验,且表现于他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中,抒发的同时也是化解,并把视角由社会转向自然,在自然的清净世界里追寻另一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8.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情结,悲秋意象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传统意象。究其源头,在《诗经》、《离骚》等作品中已见端倪。真正开始大量使用悲秋意象始于宋玉的《九辩》,一系列动植物、山川、地理、天文都被赋予了情感的内涵,特别是秋天衰飒的景物成为文人表达失志、感伤等人生悲情的重要载体。从表达意象上来看,宋玉的《九辩》开创了文人悲秋的先河。  相似文献   
9.
川端康成的作品大都以虚幻、哀愁和颓废为基调,折射出空虚的审美心理,创造出空灵的艺术境界,展示出纯真的感伤美,悲哀的虚无美,颓废的终极美,使作品充溢着悲伤与优美的意境,冷艳与凄美的旋律。  相似文献   
10.
苗文晟 《海外英语》2011,(9):305-306
斯托夫人所著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19世纪中期废奴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它真实无情地揭露了南方奴隶制度的残暴与罪恶,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极高的文学价值。那么,是什么力量促成了这么小说的成功问世?小说本身又蕴藏着怎样的文学感染力?该文从"感伤"这一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答案:与创作原动力联结在一起的,正是作者心中亘古的感伤情怀;而作品本身表现出的感伤痕迹,又贯于作品始末,激荡人心。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因感伤来,携感伤去"的惊世之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